當地時間10月10日,諾和諾德宣布,司美格魯肽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腎衰竭和慢性腎病的三期臨床試驗提前近一年停止。其原因是,中期分析顯示該試驗取得成功。這也意味著有“萬能神藥”之稱的司美格魯肽,邊界進一步延伸至慢性腎病領域。
受此消息影響,諾和諾德昨晚美股股價跳漲6.27%,報98.84美元,逼近9月11日創下的歷史高點,總市值也回到4500億美元。
繼減肥藥、創新藥等板塊跟漲之后,A股市場又將掀起怎樣的波瀾?
萬能神藥開辟新領域
司美格魯肽注射液(諾和泰),是諾和諾德公司一款新型長效胰高糖素樣肽-1(GLP-1)類似物。
該藥物由于在多個領域的成功,正逐漸成為“萬能神藥”,從降糖、減重、NASH、阿爾茲海默癥、帕金森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間歇性跛行、血脂異常等領域。
而諾和諾德10日宣布,將提前終止司美格魯肽治療合并腎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慢性腎病患者的三期臨床試驗FLOW。據報道,監督該研究的獨立數據監查委員會(IDMC)總結了中期數據,稱療效已經達到提前結束試驗的預定指標,因此建議停止FLOW臨床。臨床結果對于諾和諾德仍然是盲態,預計2024年上半年數據讀出。
FLOW是一項隨機、雙盲、平行組、安慰劑對照試驗,于2019年啟動,共入組3534例患者,在28個國家進行。試驗的主要目標是在2型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疾病(CKD)患者中,比較注射1mg司美格魯肽和安慰劑,其預防腎功能損害進程、降低腎臟和心血管死亡風險的效果。
消息一出,立刻引爆市場。昨晚,諾和諾德美股股價大漲。
A股下一個受益者在哪兒?
今年8月,諾和諾德因司美格魯肽而爆發,隨后引爆A股相關概念股。產業鏈上,下游藥物相關公司率先爆發,的常山藥業成為最大牛股,博瑞醫藥也隨之大漲。隨后,中游原料藥、創新藥公司集體走高,藥明康德、凱萊英、翰宇藥業等,一舉扭轉長期低迷的趨勢。
此次,諾和諾德再次爆發,誰是下一個受益者?
業內人士指出,部分配套醫療器械板塊可能是GLP-1熱潮最后傳導至的領域。而醫療器械板塊在8月以來的醫藥行情中,也是反應最為遲鈍的板塊,但其潛力依然不容忽視。
而醫療器械的細分領域中,注射筆、針頭、膠塞、卡式瓶都有重要公司可關注。
首先,注射筆。胰島素和GLP-1注射過程目前普遍采用預充胰島素筆。據德邦證券醫藥模型測算,2030年全球胰島素端+GLP-1端注射筆需求量95.42億支,其中,GLP-1注射筆市場規模263.8億元。所涉及的上市公司主要是邁得醫療和美好醫療。此外,聯邦制藥、甘李藥業等也值得關注。
一次性針頭方面,可關注康德萊、采納股份、五洲醫療等。
而膠塞方面,GLP-1高端注射劑領域轉向使用覆膜膠塞(提高藥物長期穩定性,解決污染及安全問題),以華蘭股份為例,2021年覆膜/常規膠塞銷售均價分別為3629.9/694.3元每萬只。
卡式瓶的龍頭則是山東藥玻,公司擁有預灌封膠塞組件生產能力,開展年產10億只生物制劑膠塞技術改造項目,將持續受益于GLP-1下游需求的擴張。
除了上述幾個領域外,多肽設備相關公司包括東富龍和楚天科技等。
上述部分公司股價已經逐漸走出趨勢,比如邁得醫療、山東藥玻、聯邦制藥、甘李藥業和華蘭股份。而有些公司,依然還在筑底階段,比如美好醫療、東富龍、楚天科技、采納股份和康德萊等。
醫療器械ETF未來能否分一杯羹?
上述提到的這些公司,基本都是醫療器械ETF的成分股,一旦熱點傳導至醫療器械板塊,那么醫療器械ETF能否從“萬能神藥”熱潮中分到一杯羹?
目前,醫療器械ETF產品中,最主要的是永贏中證全指醫療器械ETF,該產品成立于2021年4月,目前最新規模份額規模39.49億份,凈資產規模22.11億元。不過,該產品成立兩年多以來,累計跌幅已達44.19%,單位凈值近0.5581元,調整非常充分。
此外,招商中證全指醫療器械ETF成立于2021年5月,目前規模2.52億元,成立以來也跌了44.19%。
匯添富中證全指醫療器械ETF成立于2022年4月,目前規模不足1億元,成立以來下跌14%。
此外,華夏基金目前正在發行一只新的華夏中證全指醫療器械ETF,認購期為今年10月9日~10月20日,和上述幾只產品跟蹤相同的指數。
結合醫療器械ETF的走勢來看,都經歷了長時間的下跌,目前處于底部平臺階段,性價比越來越值得關注。
永贏醫療器械ETF基金經理儲可凡在基金中報中表示,醫療器械涉及零部件、系統、算法、生物等多個領域,使用具有一定的門檻,客戶具有很強的使用粘性。從跟隨創新到原創新,中國企業對自身的定位和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擁有持續研發創新、渠道拓展等多位一體的器械龍頭有望迎來蓬勃發展。
此外,臨近年底,儲可凡最新觀點認為,市場會去做估值切換,逐步切換至2024年的估值,醫療器械板塊COVID-19相關業務今年能基本出清,對板塊2024年的同比業績相對樂觀,年底估值切換對醫療器械而言整體相對友好。此外,持續關注醫療器械領域新技術的突破,尤其是國內公司產品研發及獲批的進展,會給醫療器械行情帶來持續的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