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公布了第五十八次農作物品種審定結果,審定通過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品種113個。其中,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偉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區內高校和企業申報的40多個新品種通過省審,占比超過三分之一,讓楊凌“農業硅谷”的稱號實至名歸。
種業,基業,大業!
作為現代農業的“國家隊”,楊凌良種又一次迎來了科技成果“大豐收”。
糧安天下,良種先行。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縱觀本次楊凌示范區通過審定的品種,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小麥柳枝稷遺傳改良團隊培育的彩色小麥品種“稷麥8號”作為自2000年以來陜西省首次審定的彩色小麥新品種也備受各方關注。
“‘稷麥8號’與傳統彩色小麥相比具有高產、高蛋白、適應性廣、栽培技術簡單等特點,適宜陜西關中灌區作為特殊用途小麥品種種植。”奚亞軍表示,“稷麥8號”彩色小麥新品種的審定,將為保障陜西省糧食安全、推動功能食品產業發展及促進鄉村振興事業做出貢獻。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
一直以來,楊凌示范區始終瞄準種業發展這一核心要義,向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楊凌良種”,在遼闊的大地上播撒了豐收的希望。
就連今年楊凌農科城馬拉松上,完賽選手的獎牌,都被設計成種子的形狀,足見這座小城振興種業的決心。
在這里,小麥品種主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淮麥區的4次更新換代,推動了陜西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
在這里,每250個人中,就有1名育種工作者,累計培育的新品種有1100多個之多,年種子交易額近10億元,已成為我國西部最大的種子集散地;
在這里,有100多家種業企業、350個示范推廣基地,在作物遺傳育種、牛羊克隆技術、反芻動物遺傳進化、蘋果抗逆生物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如今,楊凌種業振興駛向星辰大海的征途已經全面啟航,新一輪種業振興的號角一路高歌猛進。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以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為目標,深入推進區校融合,大力推動“產學研育繁推”一體發展,在種業創新方面結出了累累碩果。
——成立了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組建了院士領銜的技術創新團隊,建立了小麥等5個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組建了一批省部級創新平臺和創新聯合體;
——引進培育了先正達等百余家種業企業入區發展,整合重組了偉隆種業、秦寶牧業等標桿性種業企業;
——全面推進楊凌良種“4455”推廣計劃,楊凌現代種業創新生態得到系統化重塑,成功獲批建設國家級種業創新基地和進境種質資源中轉基地,成為陜西乃至旱區種業創新的排頭兵和引領者;
……
用科技攥緊種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
依托豐富的農科教資源,這里正以建設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為紐帶,不斷加強農業領域國際合作,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源源不斷“飛”出國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注入了現代農業的“楊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