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抓手,聚焦“監測機制常態化、基礎設施配套化、就業服務便捷化、產業幫扶多樣化、社區治理均等化”,全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監測機制常態化,實施精準幫扶。禮泉縣嚴格落實搬遷戶自主申請、部門數據篩查、基層干部核查的三線并行監測預警、定期回訪和定期監測機制,對全縣集中安置點涉及的城關街道辦、煙霞鎮等9個安置點,搬遷戶313戶人1119人有針對性地落實產業、就業等幫扶措施,及時解決搬遷群眾困難問題、消除和防范返貧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基礎設施配套化,打造宜居環境。禮泉縣不斷加強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工作,積極開展“綠色社區”創建和公共設施提升活動,全面提升搬遷安置點居住環境和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截至目前,共安裝智能充電樁300余個,健身器材30余套,安裝電摩進電梯報警裝置系統70余個。
就業服務便捷化,拓寬增收渠道。禮泉縣積極開展搬遷群眾就業幫扶活動,其中易地搬遷勞動力務工 453人,省外務工 95人,省內縣外務工167人,縣內務工191人,其中公益性崗位就業21人(人社鄉村公益性崗位就業14人)。開展群眾技能培訓5期,共計培訓搬遷群眾100余人。組織各類就業招聘活動,線下線上招聘會20場,提供就業崗位24677個,達成就業意向1401人。
產業幫扶多樣化,破解發展難題。禮泉縣積極培育發展安置點周邊配套產業,建設社區工廠4個,帶動搬遷群眾就業數38人。鼓勵有發展愿望、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脫貧群眾,直接參與區域特色產業,獲得穩定的經營性收入。按照“服務到村指導到戶、精準到人”的要求,積極向搬遷戶送政策、送技術,廣泛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定點、定向、訂單”式免費技術服務,著力破解搬遷群眾產業發展難題。
社區治理均等化,提升幸福指數。禮泉縣為儒雅小區易地搬遷戶39戶132人,建立了社區支部掛靠在馬峪寨村支部,結合群眾生產生活需求,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建立就業服務動態跟蹤機制,初步實現了搬遷戶就業全覆蓋,推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主動聯系鎮域企業、合作社,召開就業對接和職業技能創業培訓會,培訓脫貧勞動力120余人次,向周邊企業和合作社輸出勞動力50余人。實現了搬遷群眾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政策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