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位于榆林市榆陽區的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內綠茵成片。由馬鞭草、百日菊、沙漠玫瑰等花卉品種構成的沙漠花海,仿佛一幅絢麗的油畫。當微風輕拂,連片的植被輕輕搖曳,似乎在述說著曾經的荒涼與如今的生機勃發。
70多年前的榆林,林草覆蓋率為0.9%,黃沙肆虐的生態環境對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經過榆林幾代人與風沙和黃土的頑強抗爭,榆林市的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實現了從黃沙圍城到森林城市的轉變。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成立于1974年5月14日,連隊位于毛烏素沙地南緣。40多年來,女民兵們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以治沙為己任,扎根大漠,硬是靠人拉肩扛,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3條,一代又一代的女民兵用雙手,將寸草不生的荒漠轉變成了現在的“人工綠海”。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已經完成了治沙造林的階段性任務,但治沙精神是永恒不變的。當下,我們可以賦予治沙工作新的方向。”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第十五任連長高藝玲表示,女民兵將通過宣講治沙連的歷史,增強治沙工作的可持續性,讓其具備更多的“造血”功能。通過講述治沙故事,強調治沙的重要性,向新一代年輕人傳遞治沙精神。
目前,榆林沙區造林保存面積達到1364萬畝,林草覆蓋率提高到43.5%。據陜西省林業局報告顯示,榆林市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毛烏素沙地即將從陜西版圖“消失”。
雷龍灣樟子松造林示范區位于榆林市橫山區最南端。站在示范區內遠眺,郁郁蔥蔥的樟子松林一望無際。“2001年以前,我們所處的位置漫天黃沙。如今我們區累計栽種樟子松324.4萬株,造林面積10.8萬畝。”長期在該造林示范區從事護林工作的馮永彬稱,治沙防沙還能促進周邊村民增收,農閑時,村民們便會參與到樟子松栽植工作中。
多年來,該造林示范區林業技術人員在實踐中總結出樟子松“六位一體”造林技術(即挖坑、換土、深栽、澆水、覆膜和套籠),極大地改善了該區域的生態環境。該造林示范區積累的生態治理經驗也為榆林市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樣本。
據介紹,橫山區將治沙造林與發展畜牧業相結合,在林業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積極培育種苗、發展羊產業,走出了一條以林養牧、以牧促林、林牧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沙害變沙利、治沙亦治窮”的華麗轉變。
在橫山增加綠色版圖的過程中,樟子松與紫穗槐組成的混交林病蟲害少,成為橫山沙區樟子松造林典型模式,紫穗槐等灌木更是沙區民眾養殖業的主要飼草來源,一時間山坡蓋上了“被子”,老百姓也有了“票子”。
2001年以來,榆林市橫山區累計栽種樟子松約400萬株,成活率達90%以上。目前,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積達38萬畝,分布在沙區8個鎮,68個行政村,4個林場。沙區民眾盼望已久的四季常青、效益穩定的樟子松林區已初成規模。
下一步,榆林市將強化措施,加大力度,全面完成今年的林草工作各項目標任務。同時,提前謀劃布局2024年國土綠化工程項目并盡早啟動實施,為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開好頭、起好步,努力創造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