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旬陽城關鎮瑞蓮小區,上千幅版畫作品依次分散在小區的各個角落,以黨建、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版畫文化廣場寬敞大氣。坐落于此的旬陽版畫院不僅為當地帶來濃郁文化墨香,更以地域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旬陽版畫是流傳在旬陽及鄰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美術工藝,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興盛于明清兩代。版畫是漢水文化和陜南文化的縮影和集中體現,承載了旬陽人一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淀。
近年來,旬陽市持續強化旬陽非遺傳統木刻版畫藝術鏈、服務鏈、產業鏈“三鏈”建設,探索出“版畫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實現產、展、銷一體化。
工作日下午的旬陽版畫院,只聽到一片“沙沙”的刻刀在木板上輕挑細旋之聲。版畫合作社社員們正在專注地刻著手上的板子。工作室的墻上掛著百余幅版畫作品,大多是社員根據旬陽人文自然風光“就地取材”創作的。
“過去我們只能在家種地帶孩子,掙不到錢,現在刻版畫,一年能多好幾千塊錢收入。”社員李女士說,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賣出去,心里很高興。
在院長蔚世生等版畫人30余年堅守下,這門傳統藝術正煥發新生機。蔚世生秉承“培育鄉土人才,傳承魅力非遺”的理念,對農村留守兒童及剩余勞動力展開公益培訓。至今開設了7期農民免費版畫技能培訓班和多項傳承活動,全市青少年留守兒童及農戶參與人數有3000余人,體驗培訓人數達上萬人次。
蔚世生說:“我們通過建立農民版畫職業培訓學校孵化人才,學業結束以后,學員和版畫專業合作社簽訂協議,他們刻的板子我們100%收購,再對這些作品開展銷售。”通過在網絡銷售平臺上推廣版畫,讓版畫的藝術價值轉換成經濟價值,目前已直接帶動就業人數170余人,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以版畫藝術為基礎,旬陽市在蜀河、仁河口、金寨、紅軍等鎮的各旅游景區建立版畫體驗和銷售網點,開發推廣版畫旅游紀念品,預計年收益可達200萬元。
通過對非遺資源進行生活化、活態發展,旬陽探索出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輸血造血的良性循環。傳統的木刻版畫藝術作品正散發出迷人的光芒,給這些傳承者們帶來新的生活,也為旬陽實現鄉村振興持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