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明星的盡頭是帶貨,那帶貨的盡頭是停播?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剛剛過去的“雙11”中,與直播帶貨有關的話題仍穩穩盤踞在熱搜榜前列,但熱鬧大多是頭部主播們的,明星主播著實鮮有。有媒體總結,大批明星正在“逃離”直播帶貨。
變化總得有個過程。2020年被稱為明星直播帶貨的元年。據不完全統計,當年至少有500位藝人開啟“事業第二春”,其中不乏名聲大噪的老牌明星。一開始,一眾明星在新賽道賺得盆滿缽滿,吸引更多人入局撈金。但直播帶貨終究是頭部效應極強的行業,隨著市場規模逐漸觸及天花板、消費者購物漸趨理性,不少藝人的直播業績開始終結高增長神話,出現“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凋零局面。三年光景,直播業態已呈另一幅景象。
變化何以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星們在直播間的“翻車”表現是其中之一。梳理近年來被媒體頻頻曝光的“坑”:有明星選品存在嚴重質量問題,被不少消費者投訴舉報;有明星存在虛假宣傳、表演式砍價等行為,被網友質疑“割粉絲韭菜”;有明星業務能力欠缺,不熟悉、未使用相關產品,卻信口開河、亂說一氣……如此操作不僅會敗光明星的名氣和口碑,更會帶偏消費生態,他們遭遇市場出清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把明星一擁而上進軍直播帶貨視為“草莽期”,那現在這一行業則處于規范化發展的下半場。大浪淘沙下,業績長期啞火的明星們注定得不到網友青睞、市場認可,這可從近來屢屢引發社會關注的話題中窺見一斑,比如“20萬請某明星直播帶貨,3個月成交278元”“90萬人觀看某明星直播,成交量不到10單”。在沖動消費“降溫”、明星光環“失色”的當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目光投向了產品的性價比。在此背景下,相較于拿不菲傭金與坑位費的部分明星,顯然邀請專業的電商主播是一個更理性的選擇。
新行業“走紅”或許需要大名氣助力,但“常紅”的秘訣一定是高質量產品、高標準服務,直播電商亦如此。于出鏡主播來說,網上賣貨不僅是一門手藝,考驗臨場反應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更是一門生意,考驗選品、售后等關鍵環節的把控能力、服務能力。如此看,那些堅守直播帶貨的明星們唯有以質取勝、以誠取信,才能避免“帶貨的盡頭是停播”的尷尬結局。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