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國際陸港最新消息顯示,截至11月19日,京津冀地區最大的內陸港石家莊國際陸港今年已累計發行中歐班列553列,標箱56462個,貨重58.43萬噸,貨值96.84億元,同比增長32%。
從全國數據來看,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3萬列,發送貨物142萬標準箱,分別同比增長7%、20%。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金磚暨G20中心主任徐飛彪表示,中歐班列是我國外部經濟資源輸入的重要通道,是中國外貿及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中歐班列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重要紐帶,是助推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載體,其已成為中國經濟外部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生產效率角度講,中歐班列讓從中國出口的中間產品及時有效地進入海外工廠,在規定期間內得到再加工、再生產。”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余南平表示,國內企業出口的光伏組件、汽車零部件等產品,到達歐洲市場后還會進入下一個生產環節,當地進口商對工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而中歐班列能很好地滿足需求。
自2011年3月份至今,中歐班列已順利運行十多年,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其貨源地、貨物種類、目的地均呈現出新特點。
貨源地不斷擴大,內陸城市的地位快速攀升。越來越多內陸城市開始利用中歐班列運輸貨物,京津冀地區、重慶等地的出貨量較為可觀。貨物種類日益全面,高新技術產品在增多。多樣化貨源結構使得中歐班列能更好滿足沿線國家的不同市場需求,不斷提升自身在海外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目的地更加廣泛,俄羅斯、中亞各國等市場重要性在上升。中歐班列目的地越來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傳統歐洲大城市,如今基本形成了對亞歐地區全覆蓋的交通物流網絡。
未來中歐班列的潛力將在何處進一步釋放?余南平表示,在國內產業鏈持續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各界應合力將中歐班列從簡單的“通道經濟”向“附加值經濟”轉變。例如,從西安出口的中間產品,途徑哈薩克斯坦的時候在當地進行至少一輪加工,之后再前往德國完成后續生產,讓沿途市場都能從中獲益。
徐飛彪認為,除繼續豐富貨源地、貨物種類和拓展目的地外,中歐班列還可以從服務質量、產品技術含量入手,搭乘全球數字化、綠色化大趨勢,為國產高新技術產品探尋海外機遇的同時吸引更多海外投資入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呂越稱,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潮流當前,中歐班列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高運行效率,創新服務模式,將數字化貨物跟蹤、智能物流管理和智能化倉儲納入系統,更好服務海內外進出口企業。此外,積極探索“人文班列”“旅游班列”也是未來選擇之一,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加深理解與溝通,為經貿往來奠定人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