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私募基金熱情依然不減。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21日,年內有15家上市公司購買了16家私募基金旗下的20只產品,總耗資達17.37億元,資金量同比增加1.3億元。
在多位私募人士看來,年內上市公司購買私募基金的需求較以往明顯不同,例如,上市公司對基金資產配置、量化策略選取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都有新要求。而面對變化,作為資產管理服務機構,私募基金應當從加快豐富產品線、深耕細分賽道等方面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
“買私募”熱情不減
數據顯示,在年內購買私募基金的上市公司中,認購金額超過1億元的有6家,分別是瑞凌股份、迪阿股份、鄭煤機、陽光照明、賢豐控股和魯泰A,認購金額分別為1.5億元、1億元、3億元、3億元、3億元和2億元;此外,還有包括金信諾、永吉股份和大眾交通等公司,認購金額也均在5000萬元以上。
在私募基金管理人選擇上,16家私募基金中管理規模在0至5億元的有4家,管理規模在50億元至100億元的有7家,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有3家,另外管理規模在5億元至10億元和10億元至20億元的各有1家。同時,從被認購產品的策略來看,包括主觀多頭、固收、量化CTA和量化多頭策略等。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認購FOF產品(投資基金的基金)的熱情也有明顯提升,例如某上市公司認購FOF產品總金額達3億元。
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團隊負責人孫恩祥表示,年內上市公司購買私募基金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更加注重策略配置,例如投資的私募基金的策略變得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主觀股票多頭外,還配置了債券策略、期貨策略以及FOF策略等。二是上市公司對量化策略青睞有加。近些年,量化基金發展態勢良好,上市公司也緊跟投資趨勢,加大了對量化產品的配置,其中就包括量化CTA和量化多頭產品。三是上市公司對產品回撤要求較高。
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補充表示,年內上市公司購買私募基金的突出表現還在于參與的公司數量有所增長,這也體現出上市公司對私募基金的投資熱情在不斷提升。同時,購買私募基金產品收益良好也能夠為上市公司業績帶來明顯助力。
管理人仍需提升服務能力
作為資產管理服務機構,近些年私募證券基金的發展一直保持良好態勢,但其行業頭部特征明顯,且在服務投資者尤其是機構客戶方面,仍有很大需要提升的空間。多位私募人士認為,豐富產品線或是最關鍵一環。
“擴展能力圈或是私募基金保持其產品穩健收益的方式之一,但豐富產品線才是關鍵。”在孫恩祥看來,要提升自身服務能力還需持續深耕細分賽道,打造出自身的競爭優勢。
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稱,對于私募基金管理人來說,未來仍需注重投研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建設,爭取提供不同資產、策略及風格的多元化產品,滿足不同機構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同時,以定制化、差異化策略,構建不同收益和風險比的產品,服務不同機構客戶的差異化理財需求。“多數機構客戶的風險偏好,更傾向于產品能夠相對穩健安全運營,因此,私募管理人應當大力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注重產品回撤,為客戶的資金安全提供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