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海數據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數交所”)召開“上海數據交易所2024年度發布會”。會上,上海數交所從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布局數據流通新基建、探索數據資產創新應用和培育數商發展新生態等四方面發布十余項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成果。
據悉,自2021年11月25日揭牌成立以來,上海數交所緊扣國家數據交易所定位,始終圍繞推動數據流通交易和數據資產創新應用兩大主線,從制度規范、交易服務體系、數據資產化、基礎設施建設、理論研究、數商生態六大方面提升能級,推動數據作為商品、作為資產在流通中產生價值,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
數據基礎制度構建成果
上海數交所結合數據交易實際,適時調整數據交易制度,發布上海數據交易所交易規則體系(2024),搭建了“辦法—規范—指引”三個層級的交易制度結構,以《上海數據交易所數據交易管理辦法》作為全局性的統領文件,歸集為“主體管理——交易管理——運營管理——糾紛解決”四大模塊,回應數據交易的市場發展及管理需求;細化九項規范,推出特色的數據交易服務欄目,并以指導交易實踐為目的,推出六項指引,從頂層設計到操作指引,著力打造適應數據要素市場發展規律的交易規范體系。
強化合規指引方面,上海數交所發布《上海數據交易所數據交易安全合規指引》及配套清單,明確了數據交易的合規操作路徑。
糾紛爭議解決機制探索方面,上海數交所聯合北京大學法學院共同發布《數據交易安全港白皮書》,創造性提出了2+2的安全港規則,即“合規技術”與“法律規則”相結合,“主動投入”與“預期免責”相結合。
上海數交所攜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共同描繪了《全球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全景圖》,從國際組織、國際貿易協定、經濟體三個層次切入,聚焦十大國際機制安排與十二大經濟體,分析其關于數據跨境流動的規則與特點,并研判未來規則發展趨勢。
數據流通新基建布局成果
理論研究層面,上海數交所與合肥工業大學面向數據要素流通交易過程涉及道德關鍵主體和客體,提出了PDCA可信模型,即主體可信(Participant)、數據可信(Data)、合約可信(Contract)和算法可信(Algorithm),針對數據要素流通交易中的“監管難”問題,提出制度規范與理論技術相結合的數據要素流通交易監督監管策略。
當前,上海數交所已經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領銜的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完成了數據交易內生可信交付框架的頂層設計,形成四個“一”的建設內容,包括一套內生可信框架,一套指標評估體系,一個數據流通可信服務平臺,一個可信數據代理。
以可信交付框架為基座,上海數交所系統布局數據交易鏈、數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聯合北京大數據先進技術研究院形成鏈網融合數據交易技術創新方案。
自2022年首發面向全國的niDts新一代智能數據交易系統后,經過一年多的運行與探索,上海數交所正式升級niDts2024,完善數據產品、數商專區、交易指數等功能模塊,新增數據地圖功能。
數據資產創新應用探索成果
上海數交所聯合戰略數商團隊,發布《數據資產入表及估值實踐與操作指南》,針對企業入表十大操作難點、三種收益測算、八項創新應用給出操作指引。
上海數交所立足于對數據要素市場的觀察和上海未來10年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預期,前瞻性地提出數據資產通證化路線圖,分為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三個階段,并對近期階段的工作展開部署。
數商發展新生態培育成果
為更好打造我國數據要素市場風向標,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上海數交所共同建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指數,創設“數據要素市場城市30指數”和“數據要素市場景氣指數”。
圍繞數據要素市場發展,上海數交所從數據交易發展、數商產業發展以及數據要素應用等方向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和研究分析,洞察發展現況、研判未來趨勢。
根據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上海數交所、沙利文和頭豹聯合發布的《2023年中國數據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報告》測算,2022年中國數據交易行業市場規模為876.8億元,到2025年中國數據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46.0億元,到2030年中國數據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155.9億元。
上海數交所聯合上海市數商協會、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發布的《全國數商產業發展報告(2023)》梳理數商產業生態組成及市場機遇,因地制宜構建城市數商發展策略。
上海數交所聯合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和復旦大學,通過征集、調研、資料梳理和專家評審,遴選出28個數據要素流通典型應用場景案例,涵蓋工業、金融、醫療、農業、交通、電力、智慧城市和營銷八大領域,形成《數據要素流通典型應用場景案例集》,為更多企業數據流通和應用提供重要參考。
隨著數據要素市場生態體系逐步完善,上海數交所作為數據產品流通交易的組織者和數商生態繁榮發展的引領者,發布“2024數據要素市場繁榮計劃”,推出補貼資金獎勵、基礎設施支撐、服務工具賦能、培訓體系保障四大舉措。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