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商總會(DIHK)年內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有32%的受訪德國工業企業眼下更傾向于在國外投資,而不是在國內擴張。這一比例比上一年調查中的16%高出了整整一倍,因為它們擔心在與俄羅斯交惡后,未來德國會失去廉價的能源。
毫無疑問的是,在俄烏沖突爆發即將步入第三個年頭之際,對俄制裁產生的外溢影響正令歐洲通脹高企,經濟持續承壓。其中制造業發達的歐洲經濟領頭羊德國,受到的沖擊尤為嚴重,甚至正在面臨著去工業化的風險。
Salzgitter公司首席執行官Gunnar Groebler周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呼吁,德國的大型能源用戶(制造業企業)必須承諾將德國作為基地,以延緩日益加劇的去工業化進程。
Salzgitter是德國第二大鋼鐵制造商,也是歐洲數一數二的鋼廠,年產能約700萬噸。
“如果鋼鐵或化工等工業所需原材料的生產商,因能源成本高昂而離開該地區,你將面臨失去整個生產價值鏈的風險”,Groebler表示。
Groebler稱,“如果Salzgitter也這樣做,那么我們這個國家就會面臨去工業化,”他補充說,“從社會角度來看,我認為我們作為一個行業(領軍企業)也有責任”。
此前,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Ifo)所長福斯特在今年7月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德國的去工業化可能已經開始,一些行業正在萎縮,其中包括化工和汽車兩大支柱產業,汽車工業已經連續下滑多年,目前產量僅為2018年的2/3左右。
德國議員烏韋·舒爾茨在今年夏天也曾警告稱,受歐盟對俄制裁政策影響,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正面臨進一步的經濟衰退和“去工業化”。
力挺能源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Groebler的此番言論,正發表于對德國工業來說困難重重的日子里。隨著德國政府凍結了氣候和轉型基金的付款,幾個與氣候相關的大型項目——如期待已久的鐵路基礎設施投資,正受到質疑。
氣候和轉型基金旨在幫助工業去碳化。不過德國最高法院此前裁定,向該基金撥款600億歐元是非法的,德國政府無奈暫停向基金撥款。
Groebler證實,盡管氣候基金存在問題,但地方政府承諾的10億歐元補貼已經到位,用于幫助Salzgitter公司建設既能使用天然氣又能使用清潔氫氣的工廠。該公司計劃在2026年之前讓第一批經過這樣改造的工廠投入運行。
德國鋼鐵業正就歐洲所謂綠色鋼鐵的需求押下大賭注,投入數十億歐元進行轉型,最終將以清潔氫氣和電力為能源,從而取代燃煤。
Groebler一直看好減碳鋼鐵的未來,并承諾到2033年將不再使用煤炭進行生產,屆時預計將減少95%的碳足跡。然而,如果大型工業環保項目被取消,綠色鋼鐵的需求將受到怎樣的影響,將打上一個問號。
Groebler表示,“資金缺口給德國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責任,他們必須拿出一個初步的解決方案,而且動作要快。我真的敦促他們不要讓(去碳化)列車停下來,因為如果你停下來,你未來將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重新啟動。”
(稿件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