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是“絲路第一站”,與“絲綢之路”有著天然的緣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西出長安出使西域。經(jīng)過的第一站就是咸陽,跨過波濤洶涌的渭河橫橋,登上蒼茫起伏的咸陽原,銜命西去,踏上了西去的漫漫征程。歷時13年,鑿空了華夏與西方的通道,史稱古絲綢之路。從那時起咸陽就歷史地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橋頭堡。
225年后誕生在咸陽近郊韓家灣的東漢著名外交家班超沿著張騫當(dāng)年走過的道路,踏上了絲路新程,歷時31年,他的足跡越過波斯灣,到達古羅馬。他讓歐洲人知道了,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龐大的漢帝國。重啟絲綢之路,進一步擴大了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的意義。
古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橫貫中國和中亞,直達西亞與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是連結(jié)亞歐大陸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
自漢及唐作為承接?xùn)|西方的一條紐帶,使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連成一體,促進了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的廣泛交流,打開了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道,形成了“胡風(fēng)西來”的文化盛景和“協(xié)和萬邦”的盛唐氣象。當(dāng)時與唐王朝友好往來的國家達三百多個,囊括了中亞和東北亞遼闊的土地,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乾陵司馬道上的一座座石雕,陵前的“六十一王賓”雕塑群,就是最好的例證。
隨著時代發(fā)展,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tǒng)稱。咸陽古渡公園墻壁的大型壁畫《絲綢之路》,絲路公園的景墻浮雕、園內(nèi)雕塑都藝術(shù)再現(xiàn)了張騫“鑿空”開啟“絲路”的歷程,反映咸陽作為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驛站的情景以及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千百年來咸陽古渡一直是關(guān)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咽喉要道。東來西往的人們必須從這里渡過渭河,然后才能東出函谷,向西踏上絲綢之路。張騫、班超出使西域,都是從咸陽古渡出發(fā),或過橋、或行舟,這里是絲綢之路的橋頭堡,是出使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
作為絲綢之路文化驛站和北道地標(biāo)的彬州大佛寺,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充分彰顯咸陽在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重要作用。昔日古道西風(fēng),駝鈴悠悠,佛寺鐘聲早已被笛聲鏗鏘,車輪滾滾的“長安號”中歐班列所替代。
早在2018年5月12日,一列載有冠捷顯示科技(咸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制造的LCM液晶模組“長安號”班列,從西安港務(wù)區(qū)鳴笛駛出,開啟了遠赴波蘭的中歐之旅,標(biāo)志著“咸陽造”液晶屏正式走出國門。這里平均每20秒就能生產(chǎn)出一臺電視機,這些電視機通過中歐班列“長安號”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
昔日的咸陽是古絲綢之路第一驛站,今日的咸陽就是鑲嵌在“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一定會放射更加耀眼的光芒。隨著西安—咸陽一體化的扎實推進,咸陽未來的發(fā)展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來源:咸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