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總量達7767.9億元。
11月18日,建設銀行發布《關于境內2023年二級資本債券(第三期)發行完畢的公告》,該期債券發行總規模為人民幣400億元,債券募集的資金將補充該行的二級資本。同日,交通銀行發布《關于成功發行二級資本債券的公告》,該期債券發行規模為人民幣300億元,全部用于補充二級資本,促進業務穩健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主要考量是,按照全行資本規劃,提升資本充足率水平,優化資本構成,為落實資產配置計劃提供支持。同時,隨著《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實施,以往商業銀行之間通過資管產品互持二級資本債的模式或會受到影響。
中小銀行仍是發債主力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商業銀行共發行二級資本債77只,發行總量達7767.9億元;2022年同期,商業銀行共發行二級資本債92只,發行總量為8530.05億元(同一債券多次增發續發僅算作一條)。
從發債銀行類型來看,在今年所有發債銀行中,中小銀行數量占比過半。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城商行、農商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54%、12.07%,較商業銀行14.77%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分別低2.23%、2.7%。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商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主要是為了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以滿足監管要求,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并支持銀行業務的發展和擴張。
“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的同時也會在客觀上帶來風險資產的增長,而風險資產增長必然會帶動商業銀行各個層次資本補充的需求,商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旨在補充資本,夯實長期發展基礎。”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
談及今年前11個月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量為何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時,明明認為,一是因為市場環境變化較快,尤其三季度末以來利率債供給較多,發行成本有所波動;二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有所改善。
新規或影響銀行發債意愿
為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規則,推動銀行強化風險管理水平,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制定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本辦法》),并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談及《資本辦法》實施后將對商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產生的影響,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表示,《資本辦法》調高了二級資本債風險權重,意味著商業銀行表內資金配置二級資本債會消耗更多的資本,將導致商業銀行配置二級資本債意愿下降;同時,以往商業銀行之間通過資管產品互持二級資本債的模式,也或會因為《資本辦法》強化穿透管理受到影響。
在曾剛看來,《資本辦法》會影響銀行未來資產配置方向,如果商業銀行互持二級資本債,有可能會導致資本損耗變大,從銀行角度來看,會減少互持情況。但從整個市場情況來看,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的發行情況在變好,在當前資產供給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預計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有可能會成為較為搶手的市場投資品種,從而推動商業銀行發行成本降低。
11月27日,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發布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交通銀行正式入選。當前,共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家國有大行入選G-SIBs。
根據《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風險加權比率應于2025年初達到16%。考核即將到來,這意味著入選G-SIBs的國有大行需要持有更多的高質量資本來對沖風險。
明明表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銀行增加能夠用于吸收損失和進行重組的資本,這可能會增加對二級資本債等資本工具的需求,因為它們可以作為滿足TLAC要求的一部分。然而,這也可能導致發行成本的上升。此外,若TLAC工具在明年正式推出,預計能夠替代一部分二級資本債的發行需求。
來源: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