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燈”新規實施已經快一周了。隨著新規正式生效,部分商家已改用白光或普通的暖黃光。不過,多個電商平臺上,“生鮮燈”仍然在售。有的商家直接標明“符合市場監管新規燈光要求”,有的宣傳“再不換就罰款了”“新國標更顯色”,引導潛在客戶下單。平臺數據顯示,部分商品熱銷“10萬+”,有的回頭客超過2萬。
《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是今年6月30日出臺的,12月1日正式實施,為商家留足了過渡期。本以為“生鮮燈”會逐步退隱江湖,沒想到需求依然旺盛。
禁令之下,為什么“生鮮燈”還能扎根菜市場?所謂的“新國標生鮮燈”,是脫胎換骨還是只“換了馬甲”?
市場監管部門執法時,并不存在“生鮮燈”這個品類,而是泛指可能誤導消費者的燈光照明。在超市和菜市場等零售環境中,食品外觀往往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生鮮燈”通過改變光照條件,例如,用紅光使瘦肉和蘋果看起來更加新鮮,用綠光讓小油菜看起來更加水靈,從而刺激消費者購買。這就如同女孩拍照時愛加個美顏濾鏡。
實際經營中,一些商家通過光照誤導消費者,隱瞞商品不新鮮甚至已經變質或受污染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消費者作出錯誤的購買判斷,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潛在風險。市場監管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禁止使用違規“生鮮燈”,是要求商家關掉過度的“美顏濾鏡”,讓食品呈現出真實的樣子,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也是提醒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更加理性,不要被外觀所迷惑。
現在,這些自稱符合新國標的“生鮮燈”到底合不合規,有待監管部門監督查實。如果燈光合規,可以讓消費者自己去評判哪家的蔬菜水果更值得買。同時,加大對禁止違規使用“生鮮燈”的宣傳,讓消費者見到紅色、綠色、紫色燈光就心生警惕,個別仍心存僥幸的商家將會被市場淘汰;暢通投訴舉報渠道,讓還敢頂風作案的商家得到應有的處罰。
關掉看得見的違規“生鮮燈”不難,關掉看不見的“美顏濾鏡”不易。年輕人可能對“生鮮燈”沒什么感覺。他們的日常飲食要么交給了外賣,要么通過電商平臺采購。在這些平臺上,有些商家展示的商品照片、視頻不僅加濾鏡、打光,還存在貨不對版、以次充好等情況,實物與展示往往差異極大。消費者看不見、摸不著,隔著屏幕下單,更容易上當。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生鮮產品不適用“7日無理由退貨”,很多消費者只能自認倒霉。類似的網絡“美顏濾鏡”也應該受到嚴格規制。
“生鮮燈”還照出了農產品質量不穩定和標準化有待提升的現狀。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礦泉水、薯片、牛奶等預包裝食品使用燈光美顏。需要使用“生鮮燈”的,主要是蔬菜、水果、肉類等非標品。很多時候,僅憑名稱、外觀難以判斷質量。有經驗的消費者可能也得上手摸、聞氣味,甚至回家品嘗后才能知道食品的質量。
去掉“美顏濾鏡”后,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更為緊迫,例如建立可追溯體系,從源頭提高農產品質量;創新使用先進的保鮮技術、冷鏈物流等措施來保證質量和安全;鼓勵商家走品牌化道路、提升產品品質。多管齊下、疏堵結合,才能徹底關掉違規“生鮮燈”,讓粉白相間的土豬肉、黃澄澄的臍橙、綠油油的小白菜顯出“本尊”模樣。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