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感謝文學的緣分,先后通過多年良師益友與文友、著名作家王飛、憨仲、高五幸等諸多老師的引薦或者共同參加文學活動,我與白來勤老師相識相知。
坎坷人生 他在歲月淬煉中成就傳奇
也許我倆共同來自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普通的村莊,大概是骨子里都有樸實和善良,也許是同樣常懷感恩之心,或許是都有共同興趣愛好吧。于是,在喜愛文的道路上,比我大六七歲的白來勤老師成為我多年的“忘年交”和莫逆之交的老師,彼此建立深厚的情誼。
長久以來,來勤兄臺和老師一直自謙“是文壇的農民工”,無論大小正式場合還私人場合,他都很謙遜,待人也是彬彬有禮。當我深入拜讀這部近40萬字的散文集《鄉愁扯不斷》后,我在內心更加充滿了對來勤老師的敬佩之情。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白來勤先生出生在白鹿原(塬)下的西安市灞橋區新筑鎮(隸屬灞橋區新筑街道辦事處,現為西安國際港務區管轄)一個叫西王村(白家堡子)的普通村莊,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四個姐姐(其四姐不幸夭折)和一個哥哥。
襁褓里的他本應盡情享受母親的懷抱和溫暖時,母親卻不幸撒手人寰,來勤仁兄從小便沒了母親。他是不幸卻又是幸運的,至少在家人和親友關愛下,沒有缺失家庭溫暖和長輩們和姐姐們的疼愛。
父親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擔,成為他的精神支柱,幾個姐姐尤其是大姐既當姐又當“母親”,還有二姐、三姐以及父老鄉親們,分別給予幼小的來勤兄無私的人間的真情、無私的偏愛、疼愛、關愛和友愛。
生活的坎坷和苦難像一把砥石既打磨著歲月也在砥礪著來勤兄的意志,他從小在內心就對外界事物反應敏感,練就了一手善于捕捉生活細節和閃光點的本領,觀察事物細致入微,并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得本源。盡管生活貧窮和困苦,但他仍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他“有許多話要說”,于是常常拿起筆將所感所思寫作下來。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上小學時還不知天高地厚地向《西安晚報》投稿?!闭鐏砬谙壬诖瞬恐鳌逗笥洝防锼f,因為稿件水平之故當然不可能發表,直到就讀高一時才在《西安晚報》上發表了一組小詩《學習用品雜詠》,恰逢村子親戚家舉辦婚禮,當村子里小賣部售貨員接過郵遞員手里送來的報紙發現他的習作登報后,當即飛奔著將好消息告訴婚禮的主家,父老鄉親們聞訊紛紛夸贊小來勤是鄉黨中的“小文曲星”,而很快他成為老師和同學眼里的“才子”。
寫作帶來的喜悅讓年少的來勤在自己心田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他曾在心里暗暗立誓“我長大以后要當一個作家的”。為此,他像“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的父輩一樣,在校園里刻苦讀書,在自己精神的花園里播種,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驕陽似火,或者是冰天雪地,他以“金石可鏤”的精神持之以恒在給自己的夢想辛勤地澆灌、施肥。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币苍S是冥冥注定,他從小就要飽經磨難遭遇許多人不曾有過的遭遇和坎坷,從幼年到童年再到青少年,來勤先生就要飽受許多同齡人不曾有過的淚水和委屈,甚至艱辛與困苦。
連續三次高考,作為“有志青年”的來勤先生“鯉魚跳龍門”的夢想就這樣突然變成了泡沫,跳出農門大展宏圖的理想花兒并未結出理想的果實。三次高考鎩羽而歸的殘酷現實一次又一次地將這個青年才俊的滿滿信心打得一敗涂地。作為小青年的來勤先生背過人恨得咬牙切齒,也曾咒罵過人世的不公,讓在人生花樣年華的青春黃金期一遍又遍地遭受著命運無情的打擊和嘲弄。
怨歸怨,罵歸罵,回到現實,生活的艱難,前途的迷茫,他深知生活仍需向前。年輕的他不甘心命運的擺弄,“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的勵志故事和命運交響曲開始在他的心中一次次奏響,面對生活他選擇重整旗鼓?!吧钪械膹娬卟皇菈旱挂磺?,而是不被一切壓倒”,咀嚼著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話,他擦干眼淚面帶微笑又一次踏上了拼搏的道路。
他一路向善向陽 有志者事竟成
“高考落榜不落志”,他和許多文學青少年一樣鐘情“繆斯”女神的青睞,痛定思痛后他再次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當下生活不成熟的思考,他不再仿徨和迷茫,以昂揚的斗志面對艱難的生活。
“高考不是獨木橋”,就這樣,他以嶄新的面貌踏入社會,先后從事過裝卸工、代理教師(臨時工)等職業,適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信用社在農村優秀落榜青年中招收不吃商品糧、不轉農村戶口的合同工,經母校西安市第六十四中學老師推薦,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當地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在此部散文集里的《黑姑姑》《后記》等作品中,來勤先生曾坦言,在親友們鼓勵下,自己努力工作,先是在當地信用社當臨時工,后來由于工作優秀轉為合同工,再后來考核優異被提拔成為正式員工,一步步成長為副科長、代科長、信用社主任……
在無情歲月的淬煉下,經過生活打磨的來勤先生更加珍惜時光和懂得感恩,他一路積極向上,為人處世向善向陽,正應了古人說的話“有志者事竟成”,命運之神終于微笑著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從此,熱愛生活的他堅守崗位勤奮工作,做人做事一路向陽向善,事業蒸蒸日上,同時,他鍥而不舍“爬格子”筆耕,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紛紛發表。
如今,來勤先生擔任陜西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作家協會理事和西安市灞橋區作家協會主席等職務,是陜西省文學藝術創作人才“百人計劃”首批入選的作家之一,因發表和出版優秀作品被陜西省作家協會和中國金融作家協會先后接收為會員。
目前,白來勤先生已出版有詩集《圣像與陽光》、散文集《生命禮贊》《墻縫與蘆葦》、長篇小說《紫金城里喲呵嘿》《雨霖鈴》以及多部社科專著,作品散見于海內外300多家報刊雜志,多篇作品入選多個省市的高考、中考試卷以及教輔資料、特色教材和各種典籍選本之中,并榮獲中國鄉土文學獎、中國金融文學獎、太行山散文獎、青未了散文獎、中國人文地理散文獎、季羨林生態散文獎、中國西部魯迅雜文獎等多個文學獎項和《小說選刊》《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金融文壇》《職工天地》《西安日報》等多家著名報刊的全國征文大獎。
如今,提起作家白來勤,他的父老鄉親們都是一臉的驕傲,而在從小生長的村莊和熟悉他經歷的人,包括我這個讀者在內的人都很敬佩來勤先生。
其實,來勤先生人生的奮斗歷程本身就是一部傳奇的勵志故事,盡管成績驕人但他不驕不躁仍然繼續奮進在拼搏的路上,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傳奇。
掩卷遐思,我不得不為熟知的這位“傳奇”作家、白來勤老師和兄長而贊嘆,欣賞因特有的閱歷淬煉出了他特有的氣質和人格魅力。
正是由于來勤先生個人的“傳奇”色彩,這位“傳奇”式作家在飽經風霜之后碩果累累,曲折人生歷程中終于踏平坎坷成了大道,他頗具個人特色的細膩情感和敏銳洞察力,讓他創作的文學作品更具文字穿透力和感染力。
由此觀之,白來勤先生的文學創作藝術手法日臻成熟,且形成了“來勤”獨特的模式,這就是敏銳洞察力、感情飽滿細膩、質樸無華卻又情深義重,人生漫漫征途上,他正懷感恩之心手持如椽之筆用自己熾熱的筆調濃墨重彩地書寫著美好生活與時代的傳奇。
[作者簡介]:
程斌,男,中共黨員,主任記者,上世紀70年代初生于陜西臨潼,西北大學漢語言專業畢業、文學學士,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文化傳播協會研究員、陜西省散文學會會員。現供職于華商報社。
新聞作品曾多次榮獲中國、陜西好新聞獎,全國法制好新聞獎;
近年來,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習作,有數十篇散文、詩歌作品散見于省、市級報刊和廣播電臺、文學雜志以及省、市、國家級新媒體平臺(含音頻有聲頻道)刊發或播出。
多次獲得全國文學征文大賽不同獎項,多篇散文曾被選納結集出版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