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開門紅”階段,理財產品優惠力度逐漸加大。近日,招銀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銀行系理財公司均發布公告稱推出費率優惠,優惠的產品主要為固定收益類理財以及現金管理類理財。
業內人士認為,部分理財產品費率調整主要是理財公司為了提升理財產品的銷售競爭力,故而采取降費策略向投資者階段性讓利。業內人士建議,理財公司要獲客、留客,還是要提升自身的資管能力,加強產品凈值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及品牌營銷,進而通過打造核心競爭力來吸引客戶。
階段性讓利投資者
近日,招銀理財發布公告稱,擬對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35號現金管理類理財計劃給予階段性費率優惠。優惠起止日期為2023年12月8日至15日,優惠前費率為0.2%(年化),優惠后為0%(年化)。
除此之外,還有多家理財公司也發布了類似公告。光大理財于2023年12月6日(含)至2024年12月5日(含)期間開展陽光金添利年年盈6號理財產品費率優惠活動。優惠期間,陽光金添利年年盈6號理財產品管理費、A份額銷售服務費、B份額銷售服務費費率分別為0.15%(年化)、0.15%(年化)、0.05%(年化)。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和市場波動影響,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整體有所增大,收益率有所下降,理財業務銷售增長乏力。部分機構通過合理降低費率,讓利消費者,提振理財產品銷售,尤其是歲末年初,由于年終獎等發放,居民理財暫時閑置資金相對多,各家機構競爭較為激烈。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進一步解釋,今年理財公司下調產品費率情況較為常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投資市場不景氣,產品凈值下跌,理財公司采取降費策略向投資者階段性讓利;二是以降費來搶占市場份額,以量補價。“近期理財產品凈值相對穩定,理財公司加大產品費率優惠力度大多屬于第二種情況。”劉銀平說。
普益標準梳理了目前市場上的銀行理財費率優惠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按照業績分檔收取管理費,這也是銀行理財中最為常見的方式;二是產品不賺錢就不收取管理費;三是投資者持有時間越長,費用越低;四是實行費用返還,目前部分中小銀行理財采取了該模式。
談及降低理財產品費率帶來的成效,周茂華認為,一般來說,理財產品費率、預期收益率、凈值波動情況等都會影響消費者需求。目前,新冠疫情對經濟生活影響逐步減弱,國內經濟呈現穩步復蘇態勢,金融資產估值低洼,市場情緒有望趨勢回暖,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幅度有望收窄等,在這種情景趨勢下,費率調降有助于提升產品吸引力。
“理財產品費率降低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產品的收益率,但是收益提升幅度有限且大部分投資者對產品費率并不關注,所以產品費率下調對客戶的吸引力有限。”劉銀平說。
為何費率降低集中在固收類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中? 銀行業資深觀察人士蘇筱芮認為,主要是因為銀行客戶以低風險偏好客群為主,因此從產品結構上看,固收類產品和現金管理類在理財產品中的規模占據了較大優勢,費率集中在這些產品,也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理財客戶。
“主要是固收類和現金管理類產品占據絕對份額,尤其是近年來金融市場波動較大,導致銀行資產配置更青睞固收類產品。”周茂華表示。
劉銀平分析稱,固收類產品、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凈值波動相對較小,費率下調對產品的收益率影響相對明顯,可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提升投資者的關注度。
加強產品投研創新能力
談及銀行理財降費率的空間,普益標準方面分析稱,市場利率的下行趨勢給銀行理財產品降費帶來了契機。其一是由于存款利率的下行,在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銀行的資金成本有望下降,這給銀行理財降費騰挪出一定的空間;其二是存款利率下行,導致存款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下降,很多投資者希望將資產配置從存款利率轉向理財產品,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為了迎合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和購買理財產品需求,許多理財公司紛紛推出了銀行理財“降費牌”,增強其相關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以吸引更多投資者。
普益標準提示,理財公司需要做好費率優惠和成本的平衡。“相比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時間不算長,且產品運作比較穩定,因此過去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的收費模式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直到2022年,銀行理財兩度經歷‘破凈’,各機構紛紛通過費率優惠等方式穩定投資者的情緒,投資者才越來越注意到銀行理財的費率收取及優惠情況。”
“對銀行理財公司而言,管理理財產品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而投資管理費則是對機構投入成本的一種補償,也是機構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因此費率并非越低越好。機構需要做好費率優惠和自身成本的平衡。”普益標準方面建議,從長遠來看,銀行理財公司需要提升產品創新能力,滿足投資者多元化、個性化的理財需求,為投資者提供相對穩定、有競爭力的收益,畢竟提升投研能力和收益水平才是理財公司未來實現長久發展的王道。
周茂華認為,未來理財公司的競爭力還是要體現其投研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盡量降低產品凈值波動的情況,為投資者提供可持續、有吸引力的收益回報等。
“費率降低可能會在一定階段內吸引客戶,但從長期來看,還是要依靠扎實的投研水平、優秀的理財業績來反饋客戶。因此,理財公司還是要強化內功修煉,做好投研基本功,在做好產品風控的同時,不斷優化產品功能,豐富客戶體驗。”蘇筱芮說。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