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國際組織和國際商業機構紛紛上調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面對錯綜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堅定推進對外開放,穩增長政策措施持續發力,經濟展現出強勁活力、韌性和動力,獲得國際機構普遍肯定。
11月29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最新一期經濟展望報告,上調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2%,高于9月份的預期。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1月7日宣布,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由5%上調至5.4%,認為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30%。此外,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瑞銀、德意志銀行、澳新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也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到5.5%之間。這充分說明,中國經濟復蘇態勢超出國際社會的預期。
國際組織和機構緣何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投下“信任票”?
首先,這些“信任票”有著堅實的數據支撐。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走出一條曲折上揚的折線。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表現亮眼。不僅量上有增長,在質上也有提升。前三季度,我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3%。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中的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9%;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99.1%,在全球跑出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高新技術產業持續成為投資新引擎,科技研發強度持續提升,讓創新含量更高,發展成色更足。
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形勢喜人,也讓越來越多外資企業選擇“用腳投票”。今年三季度,中國貿促會對近700家外資企業進行調研訪問,八成受訪企業預期本年度利潤持平或有所提高,近九成預期未來5年利潤持平或有所提高。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947家,同比增長32.1%。
其次,這些“信任票”也體現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優勢和潛力的認可。中國基礎設施和物流優勢明顯,供應鏈完整度高,這意味著中國在全球貿易和價值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從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來看,消費需求已經明顯回暖,將支撐經濟和貿易持續增長;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領域,中國正成為“領跑者”,為世界經濟帶來新動能;中國始終保持對外開放的優勢,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國際平臺和眾多創新開放舉措,讓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與發展紅利。這些都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的信心。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但良好態勢仍需鞏固。我們既要看到優勢和潛力,也要清醒認識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要繼續抓住穩預期、強信心的“牛鼻子”,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有力舉措來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持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激活企業擴大投資的熱情,釋放居民消費潛力,讓社會迸發創新活力,讓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