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一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被譽為“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場”。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義烏不斷放大“買賣全球、貨通天下、接軌國際”的獨特優勢,大力推進“義新歐”“義甬舟”“網上絲綢之路”等開放大通道建設,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
如今的義烏市場,匯聚了26大類210萬種商品,貿易覆蓋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天有3000萬件快遞從這里發出,每年到義烏采購的境外客商超過56萬人次,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多名境外客商常駐義烏。
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義烏)‘一帶一路’城市國際論壇2023”上,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表示,義烏這樣一個不靠海、沒有礦產資源的城市,卻因為商貿而聞名于世,成為全球小商品之都,這是一個奇跡。“義烏商品貿易的發展,也反映了中國的轉型和改革的奇跡。”
打開義烏這扇窗,世界不僅看到了中國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的硬實力,更感受到14億多人超大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作為“義新歐”中歐班列的起點,義烏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3年至2022年,義烏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貿易額達1.7萬億元。義烏市國際陸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建偉說,近年來,通過“義新歐”班列出口的商品額穩中有增。根據義烏市海關的數據,2021年,通過“義新歐”班列出口的商品額為312.9億元,2022年增至330.5億元,2023年前7個月已經達到217.6億元。
“經過義烏人一代代的努力,義烏形成了新時代的世界商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下一步義烏要不斷放大市場能級、國際貿易能級、產業能級、城市能級、開放能級、改革能級、文化能級,以此提升商圈能級。并依托外商云集優勢,融通中國和世界,使義烏成為“中國看世界、世界看中國”的重要窗口。
達尼洛·圖爾克表示,國際合作的關鍵在于共同理解。世界要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應該多了解義烏這樣的城市,以及義烏所帶來的象征性和它的成功。“當我們放眼看中國和世界未來的時候,義烏是一個透鏡,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跡象。”
小到一件配飾,大到全球貿易,融合融通、互利共贏,這是地球村該有的模樣,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正確打開方式。
“義烏的中外商人把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帶到非洲,也將非洲的高質量、高價值商品帶到中國,這體現了南非和中國合作的雙贏之處。”南非駐華大使謝勝文表示,中國與南非在內的貿易伙伴要不斷擴大貿易交流,充分運用貿易協作,通過電商平臺及共建物流中心等推動更加無縫的貿易流動,增加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人際交往,同時增強物流的有效性,惠及商界人士。
過去10年,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發改委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主任孫學工表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建設的重點從過去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發展到如今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并重,推動共建國家的工業化、數字化階段。相比前一個10年,民營企業將有更大發展空間。
中國法國工商會副主席、法國對外貿易顧問委員會(中國區)委員柏紀言表示,未來的貿易,要跳出思維定勢。新的全球化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平臺,中國需要從制造中心轉變為創新中心,在產品的基礎上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解決方案。比如探索更多城市之間的合作,中國在基礎建設、移動支付、5G、電動汽車等方面擁有巨大成就,如今“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許多大城市充滿著機遇,中國可以探索為其提供解決方案,用中國智慧賦能建造更多有趣的大都市。
“一帶一路”倡議,打通的不僅是互聯互通之路,也宣示著合作共贏之道。“義烏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橋頭堡和新起點。從義烏看未來,我們相信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必將越開越大,世界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說。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