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企業赴美IPO明顯回暖。隨著工業品電商震坤行12月15日正式在紐交所上市,年內通過IPO登陸美股的中概股已達25家,而去年全年僅13家,相比幾近翻倍。此外,年內還有10家公司以借殼SPAC形式完成赴美上市。
成立于1996年的震坤行,早年以工業品線下代理商起家,2014年轉型進入工業品電商平臺市場。截至上市前,震坤行已經完成七輪融資,累計融資額約為60億元,是工業品領域募資金額最多的公司。
震坤行發行400萬美國存托股票(ADS),發行價為每股ADS 15.50美元。以此發行價計算,震坤行募資6200萬美元。以發行價計算,震坤行的市值約為25億美元。
今年融資額前五大的新股均來自上半年,合計融資額4.79億美元。2月9日,中國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技術開發商禾賽科技登陸納斯達克,這是自2021年滴滴以來中國在美股募資規模最大的IPO,募資金額達1.9億美元,也是年內在美IPO募資規模最大的中概股。
部分知名企業正在沖擊美股IPO。如極氪上個月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計劃以“ZK”為股票代碼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銀和中金公司擔任本次IPO的聯席主承銷商。如果一切順利,成立僅3年的極氪將成為最快完成IPO的“造車新勢力”。
境外上市備案制今年出爐。今年3月底,證監會發布的《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正式落地,將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管理由行政許可改為備案管理,以協議控制為代表的VIE企業亦被納入監管。7月底,新駿羊絨成為首家獲證監會備案通過的赴美IPO企業。
據證監會官網,截至12月14日,剔除終止備案的案例,共有92家企業備案狀態處于補充材料或已接收。其中,16家企業的備案信息獲證監會確認。從上市的目的地來看,有64家擬赴港交所上市,27家擬赴納斯達克上市,1家擬赴紐交所上市。
近年來,中國企業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并的方式赴美上市逐漸成為一種熱門趨勢。除了直接IPO,還有部分公司通過SPAC形式完成赴美上市。
數據顯示,年內以借殼SPAC形式完成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共10家。其中,9月上市的車車科技是首家通過中國證監會備案的De-SPAC公司。
對于赴美上市,北方一家券商投行高管對記者表示,相對于港股,美股的流動性更好,市場認可度更高。如果企業的業務大部分在海外,登陸美股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也有助于公司業務的發展。
監管層鼓勵企業境外上市。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赴境外上市,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來源: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