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當冷空氣沿著河西走廊吹向青藏高原時,柴達木盆地的藜麥歸倉,枸杞上市,牛羊滿山……行走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的田間地頭,豐收的喜悅撲面而來。
從服務“小農戶”到服務“大三農”,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青海省分行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契機,深耕“三農”沃土,持續加大農村市場資金、人員、服務等方面投入力度,精準有效對接鄉村振興規劃和“三農”金融需求。
烏蘭縣是柴達木盆地的一個縣城,也折射出郵儲銀行服務“三農”的廣度、深度與力度。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2.11萬億元,占客戶貸款總額的比例約為四分之一,占比居國有大行前列;建成信用村超30萬個,評定信用戶超千萬戶。
在金融“活水”的澆灌下,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已經展開。
“好雨”灑向特色產業
“一顆紅果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柴達木盆地作為青海省枸杞主產區,是全國有機枸杞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
“今年是枸杞的豐收年,你瞧,這果子顏色柔和、有光澤,肉質也飽滿,前兩天晾曬好的枸杞已經陸續發往全國各地了。”對于烏蘭縣東莊村的馬貴才而言,這種踏踏實實的獲得感來之不易。
2019 年,馬貴才在枸杞市場逐漸立住了腳,而在他準備擴大種植規模時,資金成了“攔路虎”。“錢從哪來?”就在他一籌莫展時,郵儲銀行烏蘭縣雙基聯動辦公室負責人趙尕領和同事通過“雙基聯動”合作貸款模式為馬貴才提供了貸款支持6萬元。
“這筆資金真是‘及時雨’,幫我解開了困局。”談起這些年郵儲銀行的支持,馬貴才滔滔不絕。近年來,郵儲銀行累計為馬貴才發放貸款95萬元。在金融支持下,他也從一名普通的種植戶成為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枸杞種植產量翻了2倍,收入也跟著翻了兩番,通過枸杞種植直接帶動上百戶農戶實現在“家門口”增收的愿望。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而個性化的專屬信貸無疑為產業振興開辟了一條更為貼心的“綠色通道”。
“烏蘭有三寶,枸杞、藜麥和牛羊。對此,郵儲銀行為當地農牧民量身定制‘牛、羊、枸杞等特色產業’專屬信貸產品。”據郵儲銀行海西州支行副行長保吉云介紹,近年來,該行以“雙基聯動”為抓手,不斷加大對地方特色農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安排管村客戶經理常年走訪當地農戶并了解金融需求,針對性地推出了多項涉農領域的貸款產品,貸款額度循環使用,隨借隨還,方便靈活。
讓“信用”成為財富
“這是我們今年新上市的藜麥餅干。”銅普鎮西莊村的馬順財指著工廠里包裝精美的餅干對記者介紹,“藜麥營養豐富,能夠幫助人體調節內分泌、補充蛋白質。”
馬順財年近六旬,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還是青海七色麥香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幾年前,馬順財聽說藜麥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開始種植藜麥,并逐漸擴大了種植規模。隨著對藜麥深加工的探索,他成立了食品公司,進一步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在推廣智能化機械系統的過程中,馬順財面臨著購買設備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時,郵儲銀行主動授信,為他提供了20萬元的信貸資金支持,幫他解決了燃眉之急。
“通過郵儲銀行手機銀行上傳了相關材料,前后用了不到10分鐘,貸款就到我卡上了。”馬順財說。據了解,這源于西莊村是郵儲銀行評定的“信用村”,由于“信用”加持和郵儲銀行便捷的線上服務,才讓這筆資金迅速到賬。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和農戶貸款難具有重要作用。郵儲銀行青海省分行副行長強波民介紹,該行積極開展信用村、信用戶評定,助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讓“信用即財富”惠及廣袤鄉村。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郵儲銀行青海省分行建成信用村932個、評定信用戶超2.6萬戶;累計發放信用戶貸款超12億元,其中線上貸款余額超9億元。
郵銀協同解“三難”
遠處是巍峨的雪山,近處是成群的牛羊,烏蘭縣的馬曉峰正在一片雪域風光之中直播。他銷售的產品有牦牛肉干、茶卡羊肉、藜麥、枸杞等海西州特色農產品。
“我們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除了線上銷售,在西寧市、烏蘭縣希里溝鎮和茶卡鎮設立有實體店,銷售經過加工的各類土特產。”馬曉峰告訴記者,2021年,郵儲銀行海西州支行為他提供了20萬元的貸款。這筆錢主要用于支付人工費和收購農產品,幫他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讓他專心于銷售和擴大規模。
農業發展不僅需要解決融資難,還需要解決銷售難、物流難。近年來,郵儲銀行青海省分行了解到像馬曉峰這樣的經營主體的需求,一方面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方案,幫助他們在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中更好地運轉,另一方面還加強郵銀協同,通過當地郵政公司助力海西州特色農產品電商銷售和運輸,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
郵儲銀行青海省分行副行長強波民表示,該行將依托中國郵政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優勢,持續加強郵銀協同,積極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提升“三農”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為推進鄉村振興、增進民生福祉貢獻力量。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