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以來,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近日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十年來已取得積極成效,國際合作平臺不斷完善,務實合作舉措不斷深化,“綠色”成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專題研討會上還發布了共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綠色絲綢之路、中醫藥國際合作等系列藍皮書,相關負責人士對系列藍皮書進行了解讀。
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攜手營造良好環境、加強生態治理、謀求綠色發展新路,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對此,徐建平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領域已從“五通”擴展到健康、綠色等新領域,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政策體系持續完善。中國相繼發布了加強境外項目環境管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促進綠色能源國際合作、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等政策文件,明確了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工作安排,著力強化政策引導。
二是合作共識不斷凝聚。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北京倡議、“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廣泛搭建了綠色交流合作平臺,不斷凝聚“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共識。
三是務實合作深入推進。中國同共建國家一道,實施了一批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風電、太陽能發電項目,為共建國家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元化方向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中國在與共建國家合作開展的蒙內鐵路、中老鐵路、印尼青山工業園、老撾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廣泛融入了綠色理念和中國技術,這對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共建國家政府和民眾的廣泛贊譽。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也是參與共建國家建設的人文基礎。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齊煒表示,“一帶一路”跨越文明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階段差異,人民心意相通、相知相親是其行穩致遠的社會根基。為此,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專題論壇上,發起實施“絲路心相通”行動,其特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聚焦人文和民生兩個領域深耕細作,鼓勵社會組織、企業等民間力量,發揮自身較強的社會動員、國際交往和專業技能優勢,深入共建國家基層“毛細血管”,實施更接地氣的公益項目。二是力爭形成更多典型示范,既志在形成一批類似“健康愛心包”“絲路一家親”等代表性項目,也致力于搭建一批有國際影響、務實高效的機制平臺,更勇于開展一系列得民心、惠民生的創新性探索。
近年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扎實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此,徐建平表示,衛生健康是全球面對的共同課題,健康絲綢之路為維護人類生命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包括共同應對公共衛生挑戰、持續提升衛生健康發展能力、扎實開展傳統醫藥合作等。
國家中醫藥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魏春宇表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也是世界傳統醫藥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展現出豐富的多元價值。兩年來,《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順利實施,八大主要任務和23項專欄計劃有序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中醫藥政策溝通持續深化、中醫藥資源互通有序推進、中醫藥貿易暢通和中醫藥科技聯通卓有成效、中醫藥民心相通日益加強。
如何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徐建平表示,將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既要不斷提升標志性工程項目規劃、建設、運營的系統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也要做優做強“菌草”、魯班工坊等品牌項目,著力打造一批聚人心、接地氣的惠民生項目。
徐建平介紹,比如中國和非洲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一方面,中國將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綜合優勢,持續打造中非合作標志性工程,幫助非洲國家縮小基礎設施鴻溝,支持有實力的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港口、機場等傳統基礎設施項目,鼓勵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國家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共建農業、工業等產業園區,為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另一方面,中國將充分發揮援外資源,繼續推動更多“小而美”民生項目在非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深入開展“魯班工坊”“萬村通”“光明行”等民生工程,幫助非洲國家民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進民生福祉。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