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糧食作為我國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和發力點,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近日,“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和糧食安全發展合作高峰論壇召開。會議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總結糧食行業經驗與成就,探討如何更加積極投身開放戰略,攜手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十年來,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國際組織積極建立糧農合作機制,在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開展糧農投資,參與全球糧食資源配置,促進糧食物流互聯互通,加強貿易往來,推動技術交流,深化產業協作,為提高全球糧食安全水平、改善全球營養狀況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廣大糧油企業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速糧油“引進來”“走出去”的步伐,拓展多元化的糧食來源市場,贏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改變了全球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格局,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中糧集團同50多個國家開展糧食業務,形成了遍及主產區和主銷區的農產品貿易物流網絡。廈門象嶼集團在全球設立近10家境外分支機構,全面提升整合利用全球資源、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能力。西安愛菊集團建成了“哈薩克斯坦北哈州、新疆阿拉山口、陜西西安”三位一體跨國大物流、大加工的全產業鏈“閉環”供應鏈體系。
我國糧機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自主研發能力和制造水平不斷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糧機裝備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逐漸加快,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安徽捷迅作為全球技術領先的智能分選解決方案提供商,推進全球智能分選領域發展新格局,覆蓋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河北蘋樂等一批糧機整機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成功打造出中國糧機裝備品牌。江蘇豐尚產品銷往全球,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占其外貿市場份額的50%左右。
盡管我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合作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比較復雜,企業“出海”難免遇到各種“水土不服”的問題。如不熟悉相關國際法律法規、不了解相關配額管理政策、不熟悉檢驗檢疫有關要求等,缺乏整體的信息支撐。為了減少在當地農業投資經營中的風險,“走出去”的農業企業和當地的僑資企業、合作伙伴等,可以協同發展,形成合力,組建聯合體,形成優勢互補。企業“抱團出海”要與國家有關部門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投資有效結合,密切合作,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利共贏局面。
與會人士認為,企業家是友好合作的使者,要繼續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形成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糧食產業發展新格局;以互聯互通為主線,打造開放合作平臺,加強糧食政策、機械、貿易等合作交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民間組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十年來,中國糧食行業協會通過搭建供應鏈合作平臺、打造國際品牌展會以及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活動,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任智表示,協會將繼續與各共建國家糧農組織協會、商會加強交流,促進務實貿易和投資合作,推動共建國家企業加強合作、互利共贏。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