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3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公布,126種藥品新增入醫保,談判或競價成功的藥品平均降價61.7%,疊加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因素,預計未來兩年將為患者減負超400億元。本次調整后,慢性病、罕見病、兒童用藥等領域的保障水平進一步得到明顯提升。
醫保藥品目錄是醫保基金支付藥品費用的標準,與百姓看病、用藥、報銷息息相關。國家醫保局自成立以來,已連續6年開展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將744個藥品新增進入醫保目錄。
從“4太多,中國人覺得難聽,再降4分錢,4.36元,行不行”到“降價別跟擠牙膏似的”,從“每一個小群體都不該被放棄”到“希望企業拿出更有誠意的報價,我們不希望有套路”,最近幾年的醫保藥品談判桌上,醫保局官員與藥企代表靈魂砍價的“名場面”不斷,“金句”頻現,在網絡熱傳,引來不少點贊。
相比之下,今年的談判現場似乎沒有那么錙銖必較,而更顯溫和。這體現出我國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步入常態化,程序規則更加完善,評審測算更加透明,企業對藥品價格的預期更加客觀。
事實上,無論是面紅耳赤一分一分地討價還價,還是氣氛趨于溫和與平靜,每一年醫保藥品談判和調整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即將更多好藥及時納入醫保,減輕患者醫藥費用負擔,讓醫保基金的每一分“救命錢”花在刀刃上,提升廣大患者用藥保障水平。
經過6輪調整,744個藥品新增進入醫保目錄,其中談判新增446個,覆蓋目錄全部31個治療領域。這些談判準入的藥品中,腫瘤用藥100個,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藥93個,大部分是近年來新上市、臨床價值高的藥品,大量新機制、新靶點藥物被納入目錄。
醫保藥品談判和目錄調整,既事關患者待遇水平、醫保基金安全,也事關藥企研發創新的積極性。在醫保藥品目錄的調整中,醫保部門通過縮短談判周期、完善評審評價機制、加快藥品落地等舉措,著力支持醫藥創新。
具體來看,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周期從最長8年縮至1年。目錄準入方式由專家遴選制改為企業申報制,申報范圍主要聚焦5年內新上市藥品。同時,建立了覆蓋申報、評審、測算、談判等完整準入流程的創新藥傾斜機制,支持創新藥優先進醫保。有研究報告認為,近年來,越來越多頭部醫藥企業加強了對創新的投入。
可以說,醫保談判是集合13.5億參保人的用藥需求,與企業進行“以量換價”。醫保談判絕不是隨意砍價,更不是“價格越低越好”,而是在堅持保基本、不超出醫保基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在全面科學評估藥品臨床價值后,與企業進行協商的過程。
醫保藥品談判是一門“平衡的藝術”,不僅要維護廣大參保人的切身利益,還要讓藥品的支付標準更加合理,給企業以穩定預期,尋求價格與創新的最大公約數,力爭實現患者、醫保基金和醫藥企業等各方共贏。
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避免出現談判藥品“進得了醫保、進不了醫院”的問題,醫保部門將督促定點醫療機構和“雙通道”零售藥店加強新增藥品的配備。未來,我們期盼在醫保價值購買的鼓勵帶動下,更多藥企加速推進創新藥物研發,讓更多患者從好藥新藥中受益。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