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府谷縣大昌汗鎮圍繞“以工哺農、村企互惠、融合發展”的發展模式,組織實施礦區修復治理,統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和植被恢復,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得益彰的新路徑,以“綠水青山”煥活“金山銀山”。
黑礦區“美顏煥新”
在府谷縣大昌汗鎮石籽墕村的山上,成片的海紅果樹、蘋果、梨子、桃樹排布在山巒之中。兩年前,這片山區還是一片荒蕪,在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后,昔日的礦區“荒山”變為蔥郁“青山”。
“目前,我們的生態區擁有果園130多畝,暖棚八座,還建有豬舍,雞舍,這些設施在滿足我們職工生活,餐飲需求的同時,還與村集體聯合發展了特色農業項目,同步實現了我們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府谷瑞豐煤礦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根如說。
打工人“歸園田居”
利用生態修復和流轉回的土地,府谷縣瑞豐煤礦有限公司和村集體聯合發展設施農業,不僅有林下養殖、大棚蔬菜,還發展起果林經濟、采摘樂園等項目。整個工程在前期實施、后期建設運營中都優先聘用當地村民,實現礦區經濟和村鎮經濟“一地兩收入”。負責管護蔬菜大棚的小昌汗村村民劉玉華說:“每年工資加村集體入股分紅可以收入2萬多元,不用出外打工了,感覺挺好。”
工業鎮 “生態打底”
此外,府谷縣大昌汗鎮結合現狀實際,精準施策,將山體生態修復同土地整治、道路美化綠化等土地整治項目有機結合,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今年,為轄區13條通村水泥路85公里路面進行綠化,同時配合林業局完成1.36萬畝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天然林保護與營造林工程退化林修復項目,讓這個工業大鎮披上了“生態外套”。
“接下來,我們要以先進礦區生態修復工程為樣板,在全鎮推廣復制成功經驗,更廣泛地開展礦區生態修復和土地治理,聚焦生態治理、產業發展、生態宜居三大任務,全力推進鄉村振興,使礦區真正成為居民的致富園、幸福園。”府谷縣大昌汗鎮鎮長王瑞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