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撿到手機用免密支付刷光余額”登上微博熱搜榜,引起網友熱議。據報道,四川瀘州一市民撿到他人手機后,發現手機沒有鎖屏密碼,一看微信零錢有5100多元,分8次掃碼消費,直到將微信零錢揮霍一空后將手機關機,最終被民警抓獲。(12月26日《江蘇新聞》)
免密支付,是指小額支付無須密碼即可完成。近年來,免密支付在移動支付領域廣泛普及,支付寶、微信等常用支付工具均具有此項功能。不過,任何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免密支付在簡化交易流程、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資金安全風險。
免輸密碼,就等于毫不設防。免密支付不僅方便了自己,也為他人敞開了大門。“撿到手機用免密支付刷光余額”的熱搜,就是生動的例證。一旦手機落到他人之手,后果不堪設想。雖然免密支付設定了資金上限額度,但別有用心者完全可以通過化整為零,分次掃碼,將手機中的余額一掃而空。
除此之外,還有騙子以購買商品為由,添加商家微信好友。然后,以商家收款碼異常為由,指引商家在微信視頻中刷新支付寶收款碼。商家操作過程中,需要切換付款碼和收款碼。騙子就趁機截取商家暴露的付款碼,通過免密支付盜刷余額。
對此,多地警方提醒廣大市民,不要將自己的收款碼、付款碼,隨意展示給他人。一定要給支付軟件設置密碼,同時關閉免密支付,避免潛在風險。防止免密支付成為盜刷漏洞,除了公眾自身提高警惕,加強防范意識外,有關部門更要加強對支付工具軟件的監管,從源頭規范免密支付。
首先,叫停默認開通。有媒體對黑貓投訴上的855條免密支付相關投訴進行了統計,有近一半的投訴反映用戶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開通了免密支付。一些支付軟件開通時無主動授權、無醒目提示,甚至默認開啟“免密支付”。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用戶對免密支付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有關部門應依法叫停默認開通免密支付的做法,要求支付軟件必須事先告知免密支付的額度、風險、取消方式等有關事項,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用戶自己選擇,而不是替用戶做主。
其次,實現一鍵關閉。一直以來,免密支付開通容易關閉難,備受消費者詬病。黑貓投訴的統計數據顯示,約有10.8%的免密支付相關投訴涉及解約困難問題。除了關閉選項不宜查找、操作步驟比較復雜,一些支付軟件還會設置一系列不合理的前置條件,為用戶關閉免密支付設置障礙。有網友吐槽,“免密支付解約中好幾年了,一直顯示解約中,客服一直不處理。”
正如開通免密支付一樣,消費者對于關閉免密支付同樣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而不能“上船容易下船難”。有關部門應對關閉免密支付的條件和流程進行規范,指導支付軟件在醒目位置設置關閉選項,可以實現“一鍵關閉”,給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加上一把“安全鎖”。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