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國家醫保局在答復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提出,國家高度重視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工作,在參保繳費和待遇政策設置上均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傾斜和照顧,同時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進一步減輕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費用負擔。(12月27日央視新聞)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占全國人口比重18.70%。不少老年人都患有基礎病、慢性病,需要定期到醫院求醫問藥。要實現老有所養,醫療可以說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保障。
養老、醫療,承載著老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看病難、看病貴,能大大增加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應保盡保”滿足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各類人群的醫療保障需求,讓老年人尤其是困難老年群體的看病負擔大大減輕。近年來,醫保改革持續推進,護老舉措接連出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化解了不少“投奔”子女的老年人異地看病長途奔波之苦;擴大老年人慢性病用藥報銷范圍、將更多慢性病用藥納入集中帶量采購,讓老年群體的就醫負擔明顯減輕;社區護理服務的推進,讓居家養老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優質更全面的醫療護理……這些政策都體現出了國家對老年人醫療保障的傾斜和照顧,讓老有所養更有“醫靠”。
讓老人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是每個家庭的期盼,也是社會的關切。把醫療保障服務作為最基本、普惠、兜底的養老公共服務,進一步落實做細,不僅是主動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積極舉措,也是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護老”政策應持續擴容。老人數量增長,就醫需求增加,對醫療保障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隨著醫療改革進一步深化,不斷更新的醫保新政策均應體現出“護老”原則,以滿足老人醫療保障需求,防止出現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象。比如,今年一些地方推進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改革,就明確要求制度設計時就要針對退休人員在“一低兩高”方面有所安排,即報銷“起付線”比在職職工更低、報銷比例比在職職工更高、報銷“封頂線”比在職職工更高,以更好保障老年人健康權益。當然,高到什么程度,各地也要針對醫保基金現狀,量力而行。
“護老”政策要體現針對性。全民醫保政策重在保基本,“護老”政策既要重普惠性,擴大惠及面,讓更多老人受益。比如,如今大量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醫保報銷也要適時調整,推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更好發揮醫養結合功能,讓老人看病和轉診更方便。“護老”政策更要重兜底,為失能、無人照顧等困難群體提供基本保障。目前不少地方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就是切實為高齡失能老人家庭減負。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每個家庭都有老人。對老年群體的關愛,體現民生厚度、政策溫度。寫好“老有所醫”這一民生答卷,讓更多醫保好政策惠及民眾,讓更多溫暖流淌進老人心里。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