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文明博大;巍巍天漢,歷史悠久。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漢中歷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歷史意蘊和時代價值。
2023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漢中市博物館有關歷史文物展陳,了解漢中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情況。他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要發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守護好中華文脈,并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游客在漢中市博物館參觀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 本報記者 湯江 攝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漢中市上下精心組織學習,廣泛開展宣講,積極推進研究闡釋,圍繞“加強歷史文化傳承”,召開全市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大會,出臺加強歷史文化傳承、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施意見》,一體推進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文旅融合、產業發展,構建了建設文化強市的制度體系。
漢源·文脈
秦嶺巍峨于北、巴山綿亙于南、漢水橫貫其間……有著2300年建城史的漢中,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美譽。這里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發源地,是劉邦開啟大漢王朝的發祥地、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封葬之地、一代忠武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后方。這里歷史悠久、人杰輩出,是歷代兵家必爭寶地和英雄叱咤風云的熱土。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發展,通過加強系統謀劃、持續傳承普及、做強文旅融合,“漢人老家”“張騫”“朱鹮”等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西漢三遺址、張騫紀念館、武侯祠墓、蔡倫墓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知名度不斷提升,“漢風年老家過”春節系列文化活動深入人心,興漢勝境、天漢長街等一批漢文化主題景區持續火熱,形成了以“漢風古韻”為特征的城市氣質,在傳承弘揚歷史文化、守護歷史文化根脈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研究
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饋贈,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漢中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方針,積極推進重點文保項目建設,不斷完善文物保護制度,積極推進城鄉歷史遺存保護利用,持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拓展“非遺+”路徑,培育壯大漢中藤編、羌繡、苗繡、架花、蔡侯紙等非遺項目。去年成功命名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6個,在守護文明印記中進一步筑牢文化根基。
以漢文化研究院為龍頭,大力實施縱向貫通漢中各個歷史年代、以“兩漢三國”為重點的“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提出漢中史前文明和斷代歷史文化研究、漢江發源地探源及漢水文化史研究等10項研究課題,圖書編撰、文化普及推廣、文化地標展示等五類20個重點項目,漢文化學術研討大會、漢文化旅游節等12項重大活動,聚力打造全國“兩漢三國”文化研究高地。同時,開展“漢風古韻”知識競賽、征文等活動,編輯《漢水文化》科普讀物,舉辦史記與漢中學術研討會、張騫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陜西漢江水文化研討會等多次國內外重大學術活動。此外,民間文化學者自發組建“漢江書院”“諸葛書院”等平臺,推出《詩說漢中》《漢中石門》“漢風古韻”系列叢書、《天漢文庫叢書》等一批研究成果,漢文化影響力持續攀升。
傳承·展示
文脈貫千年,來往成古今。
在推進文化傳承與展示中,漢中市始終注重全民參與、大眾體驗。通過舉辦“漢風古韻”漢文化系列講座,邀請本地歷史文化專家教授公開講課,引導群眾體驗感知歷史文化。編寫《漢中市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學實踐教育讀本》,將漢代詩詞、傳統音樂、戲劇、美術等漢文化藝術作品有機融合。全市中小學年均開展讀漢文化名著、講漢文化故事、習漢隸體書法、觀漢文化遺址等各類漢文化活動超2000場次。在傳統節日期間,舉辦“漢風年”“漢風集市”等文化活動,讓市民游客體驗穿漢服、習漢禮、學漢隸、奏漢樂、寫漢字,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依托現代傳媒手段,漢中歷史文化得到多角度、全方位傳播展示。紀錄片《漢中棧道》《漢中天坑》《漢水漢中》在央視熱映,《漢中天坑》收視率創下《地理中國》欄目新高。漢文化系列慕課視頻在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播放量突破1.8億次,《漢從哪里來》《漢中老家》等音樂作品在20多家主流音樂平臺上線。此外,《漢王拜將》《漢頌》《天漢傳奇》《出師表》等一批演藝劇目也在全市各大景區持續火爆。
創新·活化
漢中市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重點,深化文化制造、文化演藝、文化創意“三文聯動”,南鄭藤編、寧強羌繡等文化產品出口額逐年攀升,“小鹮喜”“漢中有禮”等特色文創產品深受市場青睞,文化產業增速連續5年位居全省前列。
為發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我市堅持做好文物“活化”展示,實施市博物館全景數字化項目,創新舉辦漢文化講解大賽,優化文博講解和文物展陳方式。去年8月以來,漢中市博物館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研學參觀團體3000余批次。
詩行遠方,一路長興。堅持文旅融合,推出以“追循總書記足跡,從漢中之‘漢’看文脈傳承”為主題的5條精品旅游線路,舉辦“非遺鬧古鎮·歡樂過元宵”“百味非遺·食尚漢中”非遺美食季、漢中市生產性非遺產品展等系列活動,創新推出“游真美漢中·尋千年漢韻”“漢風古韻萬人游漢中”等系列文旅活動400余項,開展漢中文旅經典形象IP走進西安大唐不夜城巡演。我市榮膺“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
文川武鄉英雄地,廉泉讓水禮義邦。漢中歷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我市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以文化“軟”實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硬”支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漢中力量。
來源:漢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