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拼多多之后,淘寶、京東近日相繼推出“僅退款”售后新規,明確消費者可在買到“嚴重劣質、貨不對板”商品,或商家未經買家同意延遲發貨、強制發貨等情形下,向商家發起只退款不退貨申請,平臺通過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后,會支持消費者快速退貨退款或僅退款不退貨。至此,“僅退款”成為三大頭部電商平臺的共同選擇。
當消費者和商家發生糾紛時,電商平臺就充當著“裁判”這一重要角色,“僅退款”的態度很明確,即站到了消費者這一邊,對消費者的保護更周全。售后政策變化,折射的是平臺對買賣雙方態度的變化。淘寶、京東的一致行為,可能并非巧合。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達8.84億人,占網民整體的82.0%,這意味著用戶增長已逐漸見頂。拼多多這匹電商“黑馬”一路突飛猛進,驗證了“僅退款”等“打法”行之有效,成功經驗被復刻也就不足為奇。存量競爭時期,平臺加大消費者保護力度,以爭奪消費者,是必然。
“僅退款”有利于減少消費者維權成本、倒逼商家提高服務質量和商品品質,助力打通國內大循環。2023年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06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6%——放在優化消費環境、激發有潛能的消費這樣的大背景下觀察,“僅退款”值得點贊。但也不可否認,細節之處還需進一步打磨,更好發揮其對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撬動作用。
促進消費,過度偏向買、賣哪一方都不行。“退貨退款”制度下,尚且有“羊毛黨”甚至“白嫖黨”鉆空子,如今推行“僅退款”,平臺更要完善細化糾紛解決機制,盡量精準識別防范,避免商家被“薅禿”,抑或是通過壓縮成本、降低商品質量減少損失。無論是此前對“僅退款”有怨氣的中小商家遭“炸店”(惡意下單后給差評、申請“僅退款”),還是上個月亞馬遜起訴國際團伙通過賄賂亞馬遜員工批準“只退款不退貨”竊取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商品,都證明維護好商家合法權益是保證平臺健康發展的必要之舉,應被納入“僅退款”的配套舉措。只有平衡好消費者和商家的權益,“僅退款”才能精準提高劣質商家經營成本,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凈化作用,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再說拼多多起家于農業,生鮮、水果等產品,無法做到逆向冷鏈物流,退換貨幾乎不太可能實現,由此形成“僅退款”制度。然而拼多多方面也表示,不同品類、不同商家乃至同一個商家的不同店鋪,“僅退款”通過率差別很大,平臺會更偏向銷售額高、評分高的店鋪。若非生鮮、低價產品,非品牌商家或暢銷商家,“僅退款”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三大頭部電商平臺商業模式不同、產品定位不同,“僅退款”等能否再現威力,也是個未知數。
電商平臺“打法”逐漸趨同情況下,細微之處就是潛力所在、效益所在,誰率先打通堵點,誰就能構建新的“護城河”,撬動消費潛力。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