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關于西安浐灞生態區與西安國際港務區“合體”的傳聞,引發很多朋友圈的熱議。
最近,靴子終于落地。
時值西安舉行西安城市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城市設計和詳細規劃競賽開營儀式,市長葉牛平在講話中指出:
本次競賽聚焦浐灞國際港和涇渭三角洲地區,位于西安市功能體系與布局規劃中的東部雙向開放引領區,承擔著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戰略角色,發揮著“北跨”發展的戰略支點作用。
這是“浐灞國際港”在官方表達中的首次亮相。
西安浐灞生態區與西安國際港務區的正式合并,意味著西安順應“雙循環”經濟格局,開啟了從“建設內陸港”到“建設陸港大都市”的戰略進階。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黃奇帆舉過這樣一組數據:
2022年,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國6.31萬億美元的貨物貿易中,有近4萬億美元,是與中國陸地相連或隔海相望的“6加1”個板塊進行的:與東盟9753.4億美元、與歐盟8473億美元、與日韓7200億美元、與獨聯體國家近2000億美元、與南亞國家近2000億美元、與中東地區近3000億美元,以及與港澳臺貿易往來約6300億美元。
他表示,在海洋經濟格局下,這些貿易的運輸方式85%是海運,15%是空運,未來在“一帶一路”推動下,中國大陸與這六大板塊之間建立起高效便捷的鐵路網和多式聯運體系,完全有可能有近50%,也就是近2萬億美元的貨物貿易在中國2.28萬公里的陸上國境線上展開,通過北上、西出、南下的鐵路運輸的方式實現。
由此,一些內陸重要樞紐城市如重慶、成都、西安、鄭州等將被頂到對外開放的第一線,它們將因陸港的物流匯聚功能帶來更多人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集,從而帶動加工貿易、先進制造、金融服務業等產業的興起,城市經濟加快繁榮,形成新的陸港城市。
▲圖源:遇見城墻
什么是陸港?
簡單說,它是相對于傳統海港而言,指海港以外地區建立的,具有沿海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中心。
2010年以來,諸多內陸中心城市,紛紛將建設“陸港”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不過,擁有陸港,和建設“陸港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戰略思維,也是截然不同的發展階段。
前者只是將“陸港”作為城市的“加分項”之一,后者則意味著,陸港城市應像上海、深圳等知名海港城市一樣,構建以港口經濟為導向的全新經濟形態,“陸港”應成為拉動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
為此,亟須增加陸港功能、核心競爭力,發揮陸港供應鏈樞紐集聚力、輻射力。一言以蔽之:建設陸港城市,應從建設“大陸港”出發。
對西安來說,要建設成向西開放的新高地,拉動關中和西北崛起,在城市競逐中增強競爭力,就要抓緊“陸港城市”的時代風口。
原因有三:
首先,西安是中國古代第一陸港,歷史上也始終是帶動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特殊區位,決定了要實現亞歐大陸內部運輸體系的系統性重構,西安需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讓西安陸港重現絲路輝煌。
其次,西安是純粹的陸港,與長江沿岸的重慶、武漢、南京等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相比,無法彌補“水的遺憾”;另一方面,豫魯兩省正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的“通江達海”,濟南、鄭州有望借“黃河復航”,大幅增強港口勢能。相比之下,西安選擇放大優勢,打造陸港+空港的大都市。
第三,西安建設“陸港”敢為天下先,有先發優勢。
早在2003年,西安就率先提出創建國際內陸港的設想。2014年,“西安港”國際、國內代碼正式啟動,成為中國首個獲得這兩個代碼的內陸型港口。
▲圖源:西安浐灞國際港
2019年,西安陸港型國家樞紐,又入選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2023年8月,西安成為全國率先具備“四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四座城市之一,并與重慶成為全國唯二擁有“4+1+1”國家級物流平臺體系的城市。
最新消息是:截至2023年12月14日,中歐班列(西安)今年已開行5139列,同比增長15.6%,使得西安成為全國首個中歐班列年度開行量突破5000列、累計開行量超過20000列的城市,平均每100分鐘就有一列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出發或到達。
如今,中歐班列(西安)向西、向北有17條國際干線,覆蓋亞歐大陸全境;“+西歐”集結線路也達到21條;向東開行西安至青島、寧波、連云港等鐵海聯運圖定班列;向南開行至越南、老撾等互聯互通班列,實現了東西向亞歐路海貿易大通道、南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在西安的交匯。
手握這樣的樞紐優勢,西安有理由,沖擊中國西部的頭部陸港都市。
此次西安浐灞生態區與西安國際港務區整合,可以看作做大“陸港”的一種強強聯合。也即,先將港務區的勢能,輻射到整個浐灞國際港,再以浐灞國際港,帶動整個西安,乃至西安都市圈的對外經貿。
話說回來,浐灞生態區設立之初,便是作為西安對外展示的一扇窗。
那是2000年后,隨著西安中心城市擴容和第四次城市規劃修編,浐灞河城市段成為西安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板塊,也成為城市發展主方向之一。當時的考慮是,在浐灞配置符合“新城”特色的新興產業,如物流、金融、旅游、商貿、會展文化等,與城市其他區域錯位發展,使得浐灞不僅承擔人口、產業的輸入,更能帶動西安東部板塊崛起。
▲圖源:浐灞生態區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浐灞+港務區的浐灞國際港,是將西安對外開放的兩扇窗,合成了一面巨大的“開放之門”。其常住人口約70萬,依據2022年兩區的GDP,合計將近550億元。如此,其GDP躍居西安各開發區的第三位,常住人口躍居第二位。
兩區的資源整合,即將很快發生:如西安國際會展中心、西安奧體中心三大場館、熱雪奇跡、長安云等,以及多座高品質酒店,共同形成西安的文旅產業集群;位于浐灞的西安金融商務區,以及港務區的商務聚集區,將共同形成西安東部的總部經濟、金融產業高地……
▲圖源:奧體中心
而于西安城市建設而言,也由此進入“四驅”模式,可以建設四個對外開放新高地:
以曲江新區為核心的文旅對外開放新高地;以經開區和“北跨”區域為核心的工業對外開放新高地;以高新區為核心的科技對外開放新高地;以浐灞國際港為核心的商貿對外開放新高地。
據分析:通過中亞,西安制造將能夠以鐵路運輸方式,運往伊朗、中東、歐洲,甚至非洲國家。僅以新能源汽車領域而論,當目前仍以燃油車為主的整個歐亞大陸市場,對接西安的新能源汽車制造,一旦徹底打通“生產”與“需求”,將激發怎樣的“爆炸性”效應?
浐灞國際港,正是西安走向工業強市、外貿強市,以及陸港強市的關鍵起步。
“北跨”戰略、校企合作、建設國際陸港、西安都市圈建設……一系列大動作,將在已然打開的新的一年中鋪展畫卷、合奏交響:2024,值得期待。
來源:網觀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