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上周報告調降了2024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這反映出全球經濟復蘇穩定性較弱,恢復動力不足的態勢仍在延續。加快疏通堵點、解決難點,正成為恢復全球經濟增長動能面臨的迫切問題。
1月4日,聯合國發布《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將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從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報告認為,利率居高不下、地緣政治沖突升級、國際貿易不振等因素對全球經濟構成嚴峻挑戰,信貸緊縮和借貸成本上升將使提振經濟增長更加困難。
此前,已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多家國際機構預警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放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23年底曾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3年的2.9%放緩至2024年的2.7%,“2024年將成為自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最低的自然年”。
有分析指出,在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沖擊、通脹壓力持續的影響下,全球金融環境收緊、貿易增長乏力、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降的趨勢日益明顯,再加上美國等國濫用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挑動地緣沖突,擾亂了以資源優化配置為導向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給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和傷害。這些因素令全球經濟增長堵點難點不斷增加,動能恢復走弱。
為改變目前全球經濟復蘇預期走弱的局面,應當加快疏通解決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堵點難點。
首先,要加強而非削弱世界各國經貿合作。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間的合作經驗尤其值得重視和復制。2023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間不斷加強國際政策協調和國際合作應對歐美危機外溢,保持了經濟的相對平穩。聯合國報告預測,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將從2023年的4.1%微降至2024年的4.0%。這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預期增速大幅下調相比,體現出更多應對風險的韌性。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應以負責任態度,在尊重基本事實的前提下引導市場預期。美聯儲的預期引導曾經相對穩健,然而2023年第三季度以來,美聯儲對通脹走勢的判斷來回搖擺,市場情緒在對政策緊松猜想中反復起落,不確定性大大增加。1月6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僅憑個別數據正向回擺,就斷言美國經濟實現“軟著陸”,卻對美國用電量、進出口額、制造業等主要經濟指標大幅下滑、國債突破34萬億美元等關鍵問題緘口不言,其可信度大打折扣。歐美等作為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也是主要國際貨幣的發行方,其財政狀況和政策選擇對世界經濟具有重要外溢效應,理應采取負責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而非如今這般反復無?;蚴穷欁笥叶运?/p>
再次,應加快數字化綠色化發展,為全球經濟復蘇培育新增長點。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清潔能源、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綠色技術的推廣,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創造新市場需求、提升生產效率、促進國際貿易合作、創造就業機會、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數字化綠色化成為全球經濟復蘇新引擎,是解決全球經濟增長的長遠之計。
此外,美國等國不斷制造政治障礙,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乃至世界經濟復蘇的沖擊不可忽視。全球產供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為干預將經貿問題工具化、武器化,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加劇全球產供鏈安全風險,最終受損的是包括美國自己在內的整個世界的利益。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