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綜合國力的根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技術創新的主戰場。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全國已經有21個省份召開了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這些會議的共同點是,研究分析當前工業發展形勢,在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全方位推進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加強戰略部署,探索工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1.強化區域協作與產業集群建設
地方政府對于“新型工業化”的關注正在從省級層面向地市級層面滲透擴散。目前,深圳、武漢、張家口、萍鄉等城市在省委頂層設計下已相繼召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其中,蘇州、南通、張家港、淮安更是將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作為新年第一會來召開。
賽迪研究院新型工業化研究所所長李宏偉指出,2024年或有更多市縣加入此行列,以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精神,加快落實相關要求,研究推進今后新型工業化推進工作,“形成同頻共振、上下聯動之勢”。
需注意的是,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和競爭邏輯發生巨變,中國不少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出現向東南亞、拉美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部分產業領域甚至出現“未升級先流失”傾向,對中國的制造業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造成挑戰。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要鞏固中國工業化體系完備性優勢,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以國內產業轉移替代國際產業轉移,遵循國內版“雁陣理論”,積極推進東中西部產業轉移,各地也要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尤其是注重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完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通過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強化各類企業技術經濟聯系,提高產業協作配套能力,鞏固和強化中國產業體系的完備性。
廣東省在其“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大會”上提出,要聚焦拓展縱深,加快開辟產業發展新空間,積極向縣域、海洋和區域協作要潛力要空間,不斷拓展省內產業發展布局,堅持內外雙向發力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挖掘增量、爭創優勢,持續增強廣東產業發展韌性和競爭力。
吉林省則將新型工業化大會的重點放在了“深入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方面,該會議提出將進一步加強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戰略對接,推進央企再布局、民企大發展、外資快涌入,不斷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寬發展新空間。
李宏偉表示,從此前合肥、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的趕超實踐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也可以通過抓住技術進步和產業轉移機遇,借鑒制度創新的經驗成果實現逆勢趕超,利用招大引強、鏈式發展、鏈群協同、營造生態等手段打造后發優勢,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實現新型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
2.多地劃定2024年產業發展路線圖
細看多地工作部署,產業向“新”而行成為共同點,尤其是沿海經濟大省把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并提出發展目標和務實舉措。
江蘇省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提出,要統籌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大任務”,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強化產業集群思維,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抓好強鏈補鏈延鏈,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作為傳統制造大省的山東省則提出,要在改造傳統產業上持續加力,聚焦冶金、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六大重點產業,加大技改力度,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布局優化。要在培育新興產業上持續加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藥、綠色環保、新能源汽車、安全應急裝備七大重點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促進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要在布局未來產業上持續加力,重點瞄準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未來網絡、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深??仗炱叽笪磥懋a業,加強前瞻性研究布局,建好未來產業先導區。
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省份的重點新興產業類目存在重合,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名目在各地的新型工業化大會和經濟工作會議上被屢次提及。市場上也擔心會出現區域間主導產業選擇趨同的情況。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各地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將為充分進行市場競爭培育更多的參與主體。如果僅允許和鼓勵某個或者少數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會導致行業壟斷,還會造成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
“尤其是大量未來產業企業仍屬于發展初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雖然已經被地方陸續布局,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市場化規模,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過早地進行產業限制并不是好事。而且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內需市場,面對多層次市場需求,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多點布局仍然是必要的?!蔽虹骷握f。
李宏偉認為,要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探索的關系,既要做好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布局,以主體功能區戰略引導產業發展,又要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能動性,引導各地立足自身條件稟賦與產業基礎,構筑產業特色優勢,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產業布局。要充分發揮高新區、經開區等各類園區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科技自立自強、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支持各地創新探索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模式與實踐路徑。
3.中西部地區強化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綠色低碳,是目前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項重點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中國目前的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仍滯后于預期進度,需要進一步完善能耗及碳排放強度管控政策,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
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所長趙衛東表示,“十四五”的前兩年,陜西、甘肅、青海等地區能耗增速較快,能效提升緩慢,能耗強度下降滯后于“十四五”目標進度要求,個別地區甚至不降反升,節能形勢十分嚴峻。預計2024年,隨著擴大內需政策的持續顯效,高耗能產業生產逐步回暖,可能對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碳排放等造成壓力,而且西部地區仍將成為中國高耗能產業轉移主要承接地、主要集聚區,地區工業綠色發展壓力將繼續加大,形勢將更加復雜。
目前召開新型工業化大會的西部省份也對綠色化發展有重點提及。比如云南省在產業規劃中提出,推動綠色鋁、綠色硅、新能源電池、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煙草、綠色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成鏈集群發展,推動有色、綠色化工、綠色鋼鐵、綠色建材、特色消費品等傳統產業全面提質升級;陜西省要求,完善工業節能管理制度,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產品推廣和綠色工廠建設,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努力以更少的能源資源消耗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1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座談會,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部署,明確要加快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強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打造綠色消費場景。加快推動工業節能提效,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能源消費結構,深入推進重點行業領域能效提升,完善工業節能管理制度。全面推動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加快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著力提升工業固廢減量化和資源化水平。
趙衛東建議,接下來應當是加強工業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跟蹤管理,及時分析可能造成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碳排放大幅上升的潛在因素,準確提出應對措施。同時,強化西部地區新投產項目的環保、能效監管力度,實時掌握各大工業園區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數據,及時幫助企業進行針對性節能降碳減污技改。加大財政對西部地區綠色化改造支持力度,鼓勵地方制定針對性的綠色金融政策,創新金融工具,創建綠色化發展氛圍,為企業、園區節能減排、綠色技改提供有力支撐。
(稿件來源:鳳凰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