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臺數控車床高速運轉,一只只機械手揮動作業,冬日里,陜西銅川市未來造公司智能制造車間生產繁忙。不到1分鐘,一個“微米級”精度的精密零部件就被生產出來,隨后交付給汽車配件、醫療器械、礦山機械等領域客戶。
陜西銅川市達美輪轂有限公司生產線。馬程 攝
用煤發電、用電煉鋁、對鋁進行深加工、電廠灰渣全部用作水泥建材生產原料,未來造公司所在的董家河循環經濟產業園主打鋁加工產業,通過轉型升級實現了“煤炭不出園、鋁錠不出園、廢棄物不出園”。
銅川是一座因煤而建、因工而興的城市,200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這些年,面對資源日漸枯竭的局面,曾以煤炭、水泥為主業的銅川走上了轉型之路。
2016年以來,累計退出煤礦23處、去產能1188萬噸;采取地上補地下方式,大力發展煤炭洗選業,設計生產能力2560萬噸/年,彌補煤炭企業去產能缺口,確保“轉型不失速”;拆除全部工藝落后水泥生產線,剩余7家水泥廠全部低碳綠色升級,通過產能減量置換,建成投產冀東、堯柏兩條全球領先的日產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銅川通過關小上大、整合資源,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與此同時,他們還搶抓機遇、積極招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金屬遮光片、特種激光器、光電子器件……在銅川光電子集成產業園,生產各式光電子產品的企業比鄰而居。2009年建成之初,園區曾嘗試發展智能照明、中醫藥等產業,但遺憾沒能形成氣候。2018年,園區引入光電子行業中游企業——主營激光器等產品的陜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銅川光電子產業的發展。
“當時,陜西省將光電子產業鏈列為全省重點產業鏈之一。我們深入了解澳威激光的上下游合作關系后,認為這條產業鏈帶動力強,也符合本地實際,最終確定大力發展。”銅川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賈鵬說。
中游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相繼入駐。截至目前,銅川引進光電子產業30余家,從業人員1000余人,產值10億余元。集成電路產業在銅川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還被納入陜西省光電子產業“一體兩翼”總體布局。
持續轉型,結出累累碩果。目前,銅川已經成為陜西省商用車(重卡)產業鏈零部件產業集群和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支點城市,能夠生產電解鋁、鋁型材等全系產品,光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蒸蒸日上。從產業結構看,非煤產業占比達到88%,“一煤獨大”得到根本轉變。2022年,銅川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5.55億元,是2010年的2.7倍;2023年1至10月,銅川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高于陜西全省平均水平7.2個百分點。
“作為資源枯竭城市,我們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陣痛,也仍面臨全面轉型的課題。”賈鵬表示,下一步,銅川將繼續做好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兩篇文章,持續催生轉型發展新動能。
來源:銅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