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日開幕的美國水面海軍協會年會上,美國海軍高層、造船工業負責人和智庫專家聚在一起,為所謂“日益衰落的美國海軍”出謀劃策。該年會傳遞的信息顯示,美國海軍正在醞釀結構大調整以應對“中俄的未來挑戰”。因為自身原因陷入困境的美國海軍,近年頻繁以“中國威脅”為借口試圖推動轉型,但這些舉措更多是意圖爭奪軍費,它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美國海軍的困境,還很難說。
“戰略環境發生變化”
美國海軍最高將領、海軍作戰部長莉薩·弗蘭凱蒂上將在美國水面海軍協會年會上發表了題為“美國的作戰海軍”主題演講,宣稱美國海軍戰略環境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威懾并準備在與中國的沖突中獲勝,應對侵略性俄羅斯和其他持續威脅的嚴峻挑戰”。她同時強調說,美國海軍將優先考慮在海上作戰和獲勝所需的戰備狀態和能力,以及保持海軍作戰能力所需的后勤和海岸支持。
美海軍大型無人水面艦艇(LUSV)概念圖
美國“國家防務”網站9日稱,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司令達里爾·考德爾上將在該年會上稱,美國海軍面臨的現實是,其規模、結構和能力“在未來幾年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他將制訂一項全球海上應對計劃,重點是與現有部隊合作。按照考德爾的說法,美國海軍現有約300艘艦艇,其中100艘按維修計劃無法行動,100艘處于部署狀態,因此美國海軍的新應對計劃主要集中在如何充分發揮剩余的100艘艦艇的戰力。
美國海軍水面艦隊司令布倫丹·麥克萊恩透露的情況更糟糕。美國《防務新聞》9日稱,時任美海軍水面艦隊司令的羅伊·基奇納2023年1月宣布,美國海軍的目標是擁有75艘能執行任務的艦艇,但匿名消息人士透露,當時美國海軍實際能出動的艦艇數量在50艘左右。麥克萊恩在美國水面海軍協會年會上透露,目前美國海軍實際能出動50到60艘艦艇執行任務,與75艘的目標仍有相當大的距離。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美國造船工業能力不足,使得大批艦艇無法按期維護而影響戰斗力。
換代、維修的成本巨大
美國“突發防務”網站9日稱,在美國水面海軍協會年會召開之際,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資深海軍專家布萊恩·克拉克表示,雖然美軍艦艇去年在紅海、地中海和南海非常活躍,向全世界展示美國海上力量,但其背后隱藏著“另一個不同的故事”:美國海軍現有的巡洋艦、船塢登陸艦和掃雷艦都在快速老化,瀕海戰斗艦的規模也從原計劃的35艘減少到21艘。美國海軍每年最多只能建造兩艘驅逐艦和兩艘護衛艦,遠遠不足以抵消退役艦艇的數量:預計明年將有13艘水面艦艇退役,“美國海軍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報道稱,美國海軍當前的造艦計劃難以改變這種困境,尤其是“海軍的預算增長已經達到極限”。首先是建設成本難以承受。從2032年開始,美國海軍開始采購新一代驅逐艦,預計每艘耗資約33億美元,相比之下,如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成本為21億美元。美海軍領導層認為,新型驅逐艦必須有更大的艦體才能攜帶“與中國作戰所需的激光、遠程高超音速導彈和改進的傳感器”。同時美國核潛艇部隊也迫切需要更新換代。耗資超過1200億美元的12艘“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建造項目將于2035年結束,但隨后美國海軍又要啟動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的建造,預計它的成本幾乎是當今“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的兩倍。
其次,美國海軍的運營和維護支出不減反增。報道稱,美國海軍大量退役艦艇的主要理由是維修成本上升,但新一代驅逐艦、護衛艦、兩棲艦艇要比現役型號復雜得多,因此水面艦隊的維護不太可能變得更便宜。美國海軍承認,即使未來艦隊規模縮小,運營和維護支出也會增加。
此外,美國海軍的人員缺口依然很大。2023財年美國海軍新兵招募距離實現目標還有20%的差距,因此可能沒有足夠的資金吸引和留住有才華的人,并組建更大的艦隊,這將進一步給海軍預算帶來壓力。
美媒描述的美國海軍這些困境,其實主要是美國軍工復合體的貪婪以及五角大樓戰略判斷失誤造成的結果。例如五角大樓在本世紀初認為沒有其他海軍能夠挑戰其制海權,因此規劃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和瀕海戰斗艦都是針對在對手家門口作戰。但中俄海上力量“出乎美國意料”地發展起來后,這兩種新概念艦艇失去用武之地,被列為“失敗的設計”,美國海軍不得不按照常規思路重新設計建造新一代驅逐艦和護衛艦,反而打亂了美國海軍的正常更新計劃。同時由于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復雜利益糾葛,美國新一代主力艦艇的建造成本遠高于其他國家同型艦艇。
無人艦艇受重視
為改變當前美國海軍面臨的困境,美國海軍官員、造船業人士和專家們想盡辦法。麥克萊恩透露,美國海軍正在與美國造船工業共同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力不足的問題。《防務新聞》披露,針對美國的造船能力不足,正為美國建造新一代“星座”級護衛艦的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宣布,將引進自動化焊接機器人以加快建造速度。報道稱,目前芬坎蒂尼集團位于美國的造船廠缺少400名工人,熟練的焊接工人更是少見。計劃引入的焊接機器人將使生產效率提高三倍,并改進焊接質量,從而將“星座”級護衛艦的交付速度從平均每年1.5艘增加到2艘。
同時美國海軍還在優化維護流程,以盡量減少艦艇的維護延誤情況。《防務新聞》稱,2019年美國海軍水面艦艇的維護延誤時間累計長達7094天,而2023年已經降至4006天,證明了這些舉措的有效性。
布萊恩則透露,在造船基礎設施短期內難以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美國海軍高層力推的無人艦艇計劃可能更為有效。美國新一代主力艦艇技術復雜,需要專門的船塢且建造時間很長。根據美國海軍的新規劃,未來美國海軍將由363艘有人艦艇和150艘無人艦艇組成,后者無論是建造難度、運營成本還是對人力資源的消耗都要少得多。按照美國海軍的“分布式殺傷”概念,無人艦艇可以與有人艦艇協同作戰,使對手難以應對,造成決策困難。由于它們的噸位只有幾十噸到一千噸,遠比美軍現役主力艦艇要小,對船塢等造船設施的要求要低得多。而且它們不需要艦上操作人員,尤其適合“灰色地帶沖突”。
“突發防務”網站稱,美國海軍應該考慮減少下一代驅逐艦的建造數量,節省資金用于建造更多的“星座”級護衛艦和大型無人艇。例如大型無人水面艦艇(LUSV)“旨在作為輔助導彈發射平臺,幫助驅逐艦等主力艦艇對抗中國海軍”,在和平時期,它們也可以配備少量船員,作為巡邏艦艇用于執行低烈度的巡邏和護航任務,從而避免占用昂貴的驅逐艦和護衛艦。
想招應對戰場新挑戰
同時,針對無人機、水雷等戰場新挑戰,美國海軍也在想招應對。美國海軍學會網站9日稱,麥克萊恩表示,在紅海的美國驅逐艦被迫用昂貴的防空導彈攔截也門胡塞武裝發射的廉價無人機,而激光和高功率微波武器是應對這類目標最有效的方法。美國海軍此前在“普雷布爾”號驅逐艦上安裝了60千瓦的激光武器進行測試,但還沒有大規模部署。麥克萊恩強調,面對新威脅,美國海軍所有主戰艦艇都需要部署這些高科技武器。
美國海軍學院網站9日則鼓吹,需要建立專門機構負責整合美軍水雷戰能力,以應對當今越來越明顯的水雷威脅。
中國專家表示,五角大樓近年頻繁鼓吹“中國海軍威脅”,這一方面是美國海軍利益集團借機爭取軍費的慣用招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國對于海權的高度重視。但這些措施到底能落實多少、有什么用,還很難說。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