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教授阮加談如何促進經濟繁榮與房地產繁榮相輔相成時表示,鼓勵住在城市中心的退休人員賣掉自己的房子去城鄉結合部、小城市、鄉村養老,這增加了城市中心的住房供給,也抑制了城市中心的房價過快上漲。他還建議,無論大城市、小城市還是農村,同時放開限購,不限買也不限賣,自由交易。
退休還鄉不是現在提出來的。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官員、名士,告老還鄉、歸葬故土的習俗。毫無疑問,老齡的鄉賢,之于養育他的故鄉,卻實實在在還是一筆財富。所謂 “鄉賢”,乃是指在農村出生,經過學校、部隊、工廠教育培訓,在城市國家機關、科研院所、事業單位有固定工作,工作有成績、生活有保障、對家鄉有感情的中老年人。在專家及人大代表看來,“鄉賢”對于農村,就是一個個集人脈、人氣、文化、信息、資金于一體的“資源金礦”。
眼下,中國每年有數百萬城市離退休人員,他們既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又有資金技術和人脈資源,還有回鄉創業和頤養天年的鄉愁情懷,是鄉村振興的寶貴人才資源。不僅如此,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城市離退休人員告老還鄉,助力鄉村振興。事實證明,已有很多退休人員回鄉為改變家鄉的面貌作出了貢獻。在我看來,還鄉不難,難在融入。打工人進城需要融入,現在退休還鄉也需要融入新環境。雖然退休還鄉古已有之,但是古代官員告老還鄉與今人不盡相同,古人退休是沒有工資的,而今天的退休人員都是有退休金的。收入的差距、生存方式與思維方式的不同所形成強烈的反差,由此可能造成他們心理的失衡甚至排斥。正因為如此,很多退休人員回到家鄉擔心不能融入農村的生活。
這使我想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鼓勵退休人員回鄉是好事,但還鄉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你回去是 “定居”還是 “建設”。所謂定居,就是悠然自得,安度晚年,所謂建設,就是為家鄉再做貢獻。應該說,能人回鄉建設,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老有可為”,體現退休人員回鄉建設家鄉的價值所在,這是沒有問題的,農民是歡迎的。但是如果是定居,退休人員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融入問題。農村的生活模式和家族圈與城市不同,且錯綜復雜,現在看來,囿于退休人員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長期的城市生活氛圍,還鄉要從言行上思想上融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融入意味著融合,我們說的融入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彼此融合和接納。這需要還鄉人員的主動與勇氣,需要包容性,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真正建立起一種扎根感和歸屬感。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