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雙碳”背景下,我國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已成為保障我國電力供應的重要力量。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達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國可再生能源年內發電量3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1/3;風電光伏發電量已超過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突破15%。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進綠色清潔能源發電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實現更加高效、公平、合理發展,推動全社會綠色用能消費模式的轉變,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在這其中,綠電交易與綠證制度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梳理,自2021年9月啟動試點以來,我國綠電交易政策體系持續完善,越來越多的能源企業參與綠電交易,綠電交易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市場更為活躍。
“綠電交易作為綠色電力市場的核心機制之一,通過市場化交易手段,將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直接與需求側用戶連接起來,有效推動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規模擴大和綠色發展。”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表示。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姚強表示,對于新能源發電企業,綠電交易可以促進新能源消納,同時獲得綠電環境價值的收益。對于用電企業,參與綠電交易可以完成可再生能源消納任務,樹立企業綠色形象,生產具有綠色環境屬性的產品,在對外出口或向有綠電消納比例要求的采購方供貨時增加競爭力。
在綠電交易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綠證核發進入“全覆蓋”新階段。綠證,即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也是認定綠色電力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1個綠證單位對應1000度可再生能源電量。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建立并不斷健全完善綠證制度。2017年,我國試行綠證核發和自愿認購制度,明確用戶可通過購買綠證作為消費綠電的憑證。2023年7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對我國綠證制度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明確由國家能源局負責綠證相關管理工作,對已建檔立卡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產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實現綠證核發“全覆蓋”。
2023年12月,國家能源局召開綠證核發工作啟動會,首批核發綠證約1191萬個,涉及項目1168個、發電企業755家。其中,國家能源集團與德國工業企業巴斯夫特性化學品 (南京) 有限公司完成了新綠證交易第一單,獲得全國首張新版綠證交易憑證。
日前發布的《我國綠電交易現狀及重點問題研究》提出,加快構建電-碳市場協同體系,完善綠電交易、綠證交易和碳市場有機銜接;大力促進綠電消費,鼓勵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參與綠電交易;積極提高我國綠證國際認可度,著力提高綠電交易的合規性,營造支持綠電交易發展的法治環境,提升我國綠電市場化配置能力,探索將核電納入綠電交易的方法路徑。
姚強表示,綠電交易市場的建立可以實現“證電合一”,彌補綠證交易認可度低的問題,還可以為新能源發電企業和終端用戶直接交易搭建橋梁,拓寬交易渠道,推動新型電力市場發展。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能源企業加大綠電交易,積極申領綠證,助力能源消費綠色升級。
“2023年,集團參與綠電交易在能源央企中位居前列,各子分公司綠電交易量均實現同比增長;推進綠證集約化管理,建設綠證管理信息平臺,組織新能源企業實現綠證‘應領盡領’,分批次推進‘綠色國能走廊’‘綠色辦公樓宇’以及各產業板塊綠證交易工作,在央企中實現全產業100%綠電消費。”國家能源集團新聞發言人黃清日前在集團2024年工作會上表示,自綠證交易開市以來,累計申領綠證1830萬張,并完成全額交易,兌現環境價值 5.6億元。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