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在朋友的建議下,丁先生最近查了下自己的支付寶,意外發現已簽約免密支付或自動扣款的服務多達10項。其中,既有打車軟件、共享單車、停車服務平臺,也有生活繳費、乘車碼服務和電商平臺會員等。免密支付和自動續費功能雖然能享受便利,但也可能帶來新的安全隱患。(1月13日 《華商報》)
什么是免密支付?顧名思義,就是在支付時無需輸入密碼,即可快速地向商家付款。買東西、點外賣、坐公交、自動繳費……免密支付在各App中已不是什么新鮮的功能,甚至可以說無處不在,滲透進了日常生活各類消費場景中。
雖然它給消費者帶來便利,卻又藏著諸多的安全隱患,比如錯誤支付或誤觸下單,比如錢款被盜刷,再比如容易滋生過度消費的習慣。再者,與“免密支付”相連接的,往往是自動扣款、續費,這看似也是便利的交易方式,但其實也是一個坑。總之,免密支付和自動扣費,意味著便利與風險共存,使用者不能不小心。
按理說,開通免密支付,肯定需要消費者自己授權同意。有些免密支付確實是消費者自愿開通的,但現實中,也有一些免密支付的開通,是消費者受到了第三方的誘導、利誘,還有一些App用戶,是不得已而選擇了免密支付——因為不授權就不能使用App功能。
移動智能時代,免密支付的確為用戶帶來了便捷的支付體驗,很多人也都喜歡免密支付的“絲滑”。如果免密支付不能構建安全的交易環境,大家還是應當小心開通。對此,一些媒體和警方一再提醒消費者,謹慎開通免密支付。
盡管免密支付的金額大多都設置在了1000元之內,但1000元以內的經濟損失,也令大家憤憤不平。更何況,有時候會積少成多呢?免密支付一旦給用戶帶來了經濟損失,就不能一味地把責任歸咎于用戶“保管不善”,那些為用戶開通了免密支付的平臺、App,也應盡一份提醒、設置保護措施的責任。
竊以為,開通免密支付的平臺以及App等服務商,可以在提醒用戶的同時,采取一些積極的風控措施:比如利用大數據,對支付異常者切斷免密支付;限額限次數,防止不法分子盜刷;提升防盜刷的科技含量,打造值得信賴的防火墻;設置簡易的流程,方便用戶關閉免密支付,等等。總之,服務商要盡到保護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盡最大努力保障用戶的資金安全。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