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健康時報》此前報道,在社交平臺上,“藥店藥品價格比網上賣得貴三四倍”“感冒花費2000元”等相關話題頻頻引發討論。
現如今,藥店的高價藥品常常讓人叫苦不迭,但礙于藥品作為生病時的剛需,人們往往只能花錢買個心安。不少藥店正是抓住了人們對藥品的即時需求性,更是明目張膽地抬高藥價,以至于出現線下藥店售價比線上貴三倍的荒唐事。藥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其價格的合理性尤為重要,如今藥品市場的一些亂象,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
誠然,由于線下和線上藥店的經營模式不同,二者之間存在價格差異本就合乎情理。一方面,實體藥店常常駐扎在人流量較多的地段,還需要雇傭具備藥品知識的工作人員,店鋪租金和人工成本自然會比較高。另一方面,線上店鋪不需要過多的運營成本,并且一般都是廠商直發,大多采取薄利多銷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價格自然會被壓低。此消彼長之下,線下藥店比線上售價更貴,似乎也說得過去。
但貴也應該有個限度,而不是毫無根據地漫天要價。盡管根據價格法規定,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實行政府定價管理外,其他藥品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即藥店有權自行決定銷售價格。然而自行定價也需要符合市場規律,在合理區間內進行適當提高。否則,就會涉嫌違反藥品管理法規定的“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公平、合理和誠實信用、質價相符的原則制定價格”等行為。
藥品本是附有公益屬性的特殊商品,然而如今不少藥店的商業氣息卻蓋過了藥味。某個關于藥店商業化過重的段子如是說:古人的藥鋪上掛的是“但愿世上無疾苦,寧可架上藥生塵”,而如今許多藥店的門口卻是橫幅一拉,“會員積分買十送二,消費滿58送雞蛋”。盡管藥店以盈利為目的本無可厚非,但部分藥店藥品定價過高,甚至有藥店為了獲得更多利潤和毛利率,“擦邊”銷售其不具備資質售賣的處方藥物。這顯然與醫者仁心有所出入,也與正常的市場行為相去甚遠。
為此,只有各方綜合治理才能藥到病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藥品市場的監管,建立更加透明的價格體系,明確藥品的合理漲價區間,并嚴厲懲處各種不正當的藥品銷售行為。同時,引導和鼓勵藥品零售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通過正當競爭降低成本,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藥品。此外,消費者也應該“貨比三家”,提高自身鑒別能力,對于價格虛高的藥品進行舉報,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藥品關乎到千家萬戶的切身需求,絕不能在商業化的裹挾下變了質。只有各方及時高度關注,一同推進線下藥品價格的合理整改,才能創建風清氣正的醫藥市場環境。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