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大鵬灣畔,全球最大的單體集裝箱碼頭鹽田港區一派繁忙景象,自動化龍門吊精準有序裝卸,LNG拖車穿梭不停,一艘艘滿載深受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歡迎的消費電子、智能家電貨輪整裝待發……
“一帶一路”倡議碩果累累,我國已與21個共建國家簽署了15個自貿協定,努力構筑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2023年,深圳外貿保持增勢,穩規模、優結構不斷推進,展現出較強韌性。據海關統計,2023年,深圳市進出口3.87萬億元,增長5.9%,規模創歷史新高,居內地城市第2位;其中出口2.46萬億元,增長12.5%,規模連續31年居首位。
2023年,深圳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保持增長,“一帶一路”占比提升。2023年,深圳對前十大貿易伙伴進出口合計3.04萬億元,增長4.4%。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進出口1.3萬億元,增長9.3%,占33.6%,提升1.1個百分點。
通關便利“紙黃金”
優惠原產地證書作為進出口企業享受協定關稅優惠、通關便利的“紙黃金”,切實助力深企暢行“一帶一路”,不斷書寫著更多中國故事、春天的故事。
10年來,深圳海關簽發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各類原產地證書合計454萬份,涉及貨值約1.02萬億元,幫助企業在進口國減免關稅約509億元;落實進口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優惠貿易安排項下貨物約3000億元,關稅減免金額優惠342億元。
“我們常年進口PP材料,通過申請東盟原產地證書,享受從6.5%到零的關稅減免。而出口東南亞國家的化妝品包裝瓶,憑東盟證書還可再享受兩個點的關稅減免,一進一出雙重受益,對我們幫助很大。”深圳市通產麗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壽表示。
“我們作為經核準出口商,在工廠就可以自主出具原產地自主聲明了,手續更加簡化便利。這讓我們的出貨和物流安排更加靈活。”天基電氣(深圳)有限公司關務主管賴燕表示。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自貿“朋友圈”的擴大,深圳海關不斷延伸服務鏈條,拓展原產地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針對享惠范圍內活躍的重點企業,分析歷史貿易數據為企業匹配推送個性化最優享惠方案,并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原產地累積規則,拓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供應商選擇,優化區域內市場和產能布局,提升供應鏈產業鏈韌性。
深新智慧城市合作
2023年12月,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聯合執委會第四次會議順利召開,會上確定了新的第四批合作項目共14個,進行了深新前海智慧城市合作創新示范園區(啟動區)揭牌,舉行了新一批8份合作備忘錄以及4份入園協議簽約儀式,進一步推動深圳市與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建設、貿易投資、綠色經濟及人才交流等領域務實合作。
赴新加坡參加中國駐當地大使館主辦的“華春新彩”上元匯活動時,深圳代表團以“深圳故事添新彩”為主題設置深圳展廳,十余家深企亮出“王牌產品”,全面展示了深圳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尤其是“數字梅蘭芳”“月影故宮”等展覽活動生動描繪了深圳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圖景。
根據《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工作規劃》《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2023年工作要點》,中新(深圳)跨境貿易數據國際互聯互通項目納入第三批項目實施推進。項目旨在建設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匯集對方跨境貿易相關數據,加強信息互聯互通,提升執法互助互認水平,進一步提高跨境貿易要素流動效率。
國際仲裁服務提升
2023年10月,深圳國際仲裁院喀什分院正式啟用。深圳是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喀什是我國最年輕的經濟特區,在喀什設立分院是兩個經濟特區共建共享營商環境的新起點。這有利于將深圳經濟特區營商環境的國際影響力和深國仲40年的國際公信力與喀什共享,有利于以國際仲裁為紐帶帶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利于為粵港澳大灣區在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方面拓展新空間,有利于聯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中國國際仲裁服務更好地延伸到中亞、西亞、南亞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來源: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