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疊加銀行備戰“開門紅”因素,消費貸款再掀“價格戰”,部分利率已降至3%甚至更低。近期,多家商業銀行推出了各式各樣的促銷活動,有的發放優惠券,有的引導借款人“拼團”,消費貸款利率持續下行。
在不少人的傳統觀念中,“借錢消費”行為并不被鼓勵,正所謂有錢才花、沒錢就不花。但實際上,作為一種消費信貸模式,“借錢消費”對于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緩解國內總需求不足矛盾有一定益處。當前,我國國內需求繼續恢復,服務消費持續較快增長,2023年全年,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0%。
當前,我國消費信貸包括長期、中長期、短期3個層面。長期消費信貸以個人住房貸款為代表,中長期消費信貸以汽車貸款為代表,短期消費信貸則以常見的“消費貸款”為代表。消費貸款覆蓋范圍廣,幾乎囊括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如貸款裝修、貸款買家電及日用品等。它尤其有助于解決居民的“短小頻急”消費需求、緩解短期流動資金壓力,因此又被稱為“周轉錢”“急用錢”。例如,當你發現一款新家具降價了,想迅速入手,但大量資金卻在理財產品中又暫時取不出來,這時,消費貸款就能派上用場。
不過,“借錢消費”雖有益處,但也要合理適度、不可任性。2023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曾提出,合理增加消費信貸,其中“合理”二字備受市場關注。所謂合理,關鍵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善用消費貸款,也要警惕過度負債、多頭負債風險。如果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狀況不健康、還款現金流不穩定,消費貸款就有可能演變為“寅吃卯糧、拆了東墻補西墻”的游戲,背離“促消費”初衷。
借款人要養成健康的借貸習慣,量入為出。一要分析、研判自己每月的現金流狀況、年度收入總額,盡量保持現金流穩定。二要根據收入波動,科學規劃借款的總額、期限,合理控制資產負債水平。通常情況下,借款人每月還款的支出不宜超過家庭收入的一半,特別是年輕群體,切忌通過“以卡養卡”“以貸還貸”等方式盲目借貸。
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要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目前,個別金融機構出于逐利目的,要么過度下沉客戶,要么過度授信,這導致部分信用資質較差、還款能力較弱的借款人借到了錢,甚至借到了不少錢。更需警惕的是,借款人有時不僅在一家機構借錢,而是在多家借錢,由此可能引發“共債”風險。接下來,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應采取措施,有效防范過度下沉、過度授信帶來的“不該貸”“過度貸”問題,規范業務發展,做好風險防控。
金融管理部門要抓早抓小、未雨綢繆。一方面,持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逐步打通信用數據壁壘,在合法合規、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促進信用信息互聯共享,為防范“共債”風險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消費信貸約束機制,設置個人可借款的機構數量、授信額度上限,切實防范“共債”風險。此外,金融管理部門還要嚴檢查、強問責,借助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有效識別挪用消費貸款的各類花招,發揮好消費貸款便民、惠民、促消費的有益功能。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