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這好咧,戲還能唱到咱家門口,今天能看美咧!”近日,由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陜西省文化館、中共渭南市華州區委、華州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好日子唱著過”陜西省百姓戲曲展演在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南堡村舉辦,精彩的節目把新年的祝福送到村民的身邊,贏得了大伙的交口稱贊,也凝聚起奮進2024昂揚的精氣神。
有著“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將相之鄉”美譽的渭南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全市上下在守護文化根脈、加強高品質文化供給的同時,扎實做好“文旅融合·華彩渭南”和“文化鑄魂工程”“文旅融合提質工程”工作,用“精神糧倉”賦能幸福生活和鄉村振興,譜寫了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文藝下鄉,高品質文化供給不斷加強
“今天的‘村晚’真是太精彩了,不僅有精彩的節目、琳瑯滿目的臨渭非遺展示和特色農產品,還有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鄉親們飽享了一頓‘文化大餐’。”元旦前夕,渭南市臨渭區天留村第一書記王麗花興奮地說,“從鄉親們燦爛的笑容里、熱烈的掌聲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全面鄉村振興的憧憬。”當天,“龍騰盛世 美好中國年”全國“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示活動在天留村舉辦,生動展示了臨渭區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也點燃了鄉親們踏上2024新征程、創造好生活的豪情和熱情。“‘輕騎兵’高舉旗幟、挎著背包、肩扛音響、唱響紅歌,進鄉村、進學校、進企業,講紅色小課、講英雄故事、唱戲曲經典,以大地為舞臺的演出深得群眾喜愛……”在富平縣,紅色文化輕騎兵常年把文化“種”在鄉村大地之上,受到群眾的普遍好評。
富平縣、蒲城縣、白水縣等地文化館以賡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傳播黨的聲音為自身文化使命,組建文化輕騎兵,編創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藝節目及紅色系列文藝作品,把“精神食糧”送到群眾身邊,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地歡歌”為群眾帶來幸福歌聲
“好日子唱著過”陜西省百姓戲曲展演走進渭南華州南堡村
2023年富平縣莊里鎮、臨渭區崇凝鎮、合陽縣坊鎮、潼關縣桐峪鎮、韓城西莊鎮等5個鎮被評為第三批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華縣皮影戲”入選中國民間文化傳承發展品牌案例,4個鄉村文化建設案例入選陜西省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小小文化合作社 承載五大振興夢”“與人民同行”流動閱讀服務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紅色文化輕騎兵”傳承“文化薪火”的富平實踐等6個基層公共服務案例分別榮獲陜西省鄉村公共文化創新大賽一、二、三等獎。臨渭、潼關、富平、韓城等5場“村晚”在國家公共文化云直錄播展示。鄉村振興不僅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每個鄉村人的責任,而“精神糧倉”關注人,凝聚起拼搏奮進的澎湃之力。2023年,渭南不斷豐富鄉村文化服務“供給鏈”,舉辦“四季村晚”全國示范展演3場,舉辦“村晚”48場,“大地歡歌”鄉村主題文化活動71場、廣場舞演出432場,渭南市群眾文化節演出461場、渭南市閱讀文化節活動474場,“渭南有戲,周周有活動”83場,“一元劇場”“戲曲進鄉村”“電影進鄉村”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34882場,服務鄉村群眾997萬人次,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加豐富。
守護根脈,非遺傳承帶動產業發展
10余名農村婦女圍坐在一起,嘴里諞著閑傳,手上拿著麥秸稈和玉米皮,或捻或搓或擰,不一會兒工夫,一個個做工精致、造型精美的草編花瓶呈現而出……臨渭區橋南鎮的巧娘草編專業合作社里的這一幕,恰好體現了老手藝的當代價值。三五成群,圍攏而坐,做做手工,傳承活化技藝,又增收致富……“是時代給了我們在指尖上實現夢想的舞臺。”該合作社理事長陳春苗表示,巧娘們將現代元素融入編織工藝,創新制作的花瓶、風鈴等家居產品,暢銷大江南北。合作社以免費訂單式培訓、培訓一人帶動一戶的方式,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的留守婦女、殘疾人參與草編產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靈活創業。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渭南潼關縣入選。在非遺賦能鄉村振興方面,潼關縣積極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潼關黃河老腔藝人先后兩次赴央視參加節目錄制;潼關肉夾饃作為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生產速凍餅200余萬個,年產值達10億余元。
據悉,2023年富平、華州、韓城被評為陜西省非遺特色示范縣,富平縣宮里鎮、白水縣杜康鎮、潼關縣秦東鎮被評為陜西省非遺特色示范鎮。蒲城興文麥草工藝專業合作社等4家企業入選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6家企業被認定為陜西省第三批非遺工坊。渭南共建設非遺工坊59家,帶動就業9000余人,2023年實現銷售額4.5億元。
截至目前,渭南共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華縣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123項,市級31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7人,省級118人,市級691人,國家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渭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孕育了東秦兒女的文化自信,也夯實了產業發展之路。全市對311個市級非遺項目進行掛牌,依托傳統技藝類、飲食類非遺項目不斷加強非遺工坊建設,通過看得見、聽得清、摸得著的方式,讓非遺在街頭巷尾‘活’了起來,并與現代生活擦出絢爛火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武毅說。
文旅融合,鄉村旅游熱持續提升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策劃“橙黃橘綠鄉村勝景”主題,推出149條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陜西省共有6條線路入選,其中就包括渭南“豐”景這邊獨好之旅。“該線路將優質農業、網紅打卡人氣地、歷史人文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串聯起富平縣曹村鎮、澄城龍首壩景區、合陽甘井鎮‘中國心蘋果特色小鎮’、渭南葡萄產業園以及少華山景區,呈現出渭南鄉村的美好風景。”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渭南航天生態園
橋南鎮天留山
同樣,潼關縣在旅游驅動賦能鄉村振興方面,打造了邂逅黃河安瀾晚風、探尋關城歷史圖鑒等7條“樂游潼關”旅游精品線路,并舉辦鄉村特色節慶文化活動,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富平縣新莊村、合陽縣坊鎮街道社區榮獲2023年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澄城縣榮膺“中國農文旅融合發展典范縣”稱號,大荔縣被全國旅游協會評為“中國最美鄉村旅游名縣”。此外,2023年渭南創新開展了“黨建+鄉村旅游·書記邀你來踏春”活動,鄉村游的內涵進一步豐富。
“項目是產業的抓手和媒介,要全力以赴優存量,千方百計擴增量,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搭建農文旅融合平臺。”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劉會軍表示,渭南將聚焦現代旅游全產業鏈、鄉村旅游產業鏈、文化創意產業鏈、文化制造產業鏈、文娛演藝產業鏈、賽事經濟產業鏈等6條重點文旅產業鏈集群,聚力打造千億級文化旅游產業集群,一筆一畫,落筆生花,繪就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來源: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