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波斯文明的印象是什么?是四千多年前盛極一時的埃蘭古國?還是偏愛植物花卉幾何圖案的羊毛織毯?又或者,是藏匿在古都遺址中帶有西亞、北非文明痕跡的“雄獅獵牛”浮雕?
2024年1月11日,故宮博物院“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與“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在午門展廳同時揭幕,200多件來自伊朗各大文博機構的精美文物有序展陳。已于1月5日開幕的“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同樣講述著西亞這片土地曾有的文明碩果與智慧之光。從取材于中西方交流重要物種——葡萄的玉石盆景,到刻有西亞藝術元素的中國青銅禮器,中國與西亞的豐厚藏品是揭開這段文明交匯之旅的“冰山一角”。
開年三展齊發,讓故宮博物院這座“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隆重裝點上西亞文明的綽約風姿。據悉,自2019年開始,故宮博物院陸續與伊朗國家博物館,伊朗文化遺產、旅游和手工藝部,沙特阿拉伯埃爾奧拉皇家委員會等機構展開交流合作,共同策劃以“了解、交流、互鑒、發展”為主題的文物展覽,推出此次內容各異又相互關聯的三大展覽,于歲末年初之際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先后揭幕,希望通過精美的文物串聯起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明,呈現不同文化悠久璀璨的歷史與文明交流的源遠流長。
“璀璨波斯”:古絲路上的波斯故事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由故宮博物院,伊朗文化遺產、旅游和手工藝部及伊朗國家博物館主辦,分“包容之美”“東西相通”兩個單元,薈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館收藏的216件文物,涵蓋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屬、書法、繪畫等豐富類別,展現了古代伊朗藝術的不朽魅力,是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留下的壯美遺產。眾多展品中,一類名叫“來通”的文物備受矚目,是流行于西亞的一種飲酒器。一只金光閃閃、長有雙翼、前腿匍匐的“金翼獅來通”,后腿變成了高高仰起的杯口,造型精美獨特,成為本次展覽中最為吸睛的展物之一。
地處西亞的文明古國伊朗,在中國史籍中,西漢時稱其為“安息”,南北朝之后稱其為“波斯”,其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數十萬年前,先后建立起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王朝、薩珊王朝等,是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地。融匯了不同族群文化元素的伊朗藝術,在建筑、陶瓷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影響到歐亞大陸諸多國家和地區。
“相信展覽的舉辦,能夠讓中國觀眾更好地了解古代波斯文明,更加直觀地感受中伊文明間的長久交流與互鑒,生動見證兩個文明的‘歷史之遇’。”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說,伊朗是首批響應習近平主席關于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國際倡議的國家之一,中國將同伊朗等其他聯盟成員國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持續加強聯盟建設,在古代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等文化遺產各領域開展務實合作,為增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譜寫亞洲新篇章。
“展覽有助于推動伊中文化遺產合作深入發展,是加強伊中兩國文化往來的重要一步。”伊朗文化遺產、旅游和手工藝部副部長阿里·達拉比表示,伊朗和中國文化交流由來已久,博物館在保存和展示人類文明、推動和平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國與國之間交往聯系的紐帶。
“歷史之遇”:東西文明的因緣際會
“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分“東西輝映”和“大路相連”兩個單元,展品以故宮博物院典藏為基礎,匯集大同市博物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東莞市博物館、合浦縣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共10家國內外考古文博機構的代表性藏品及圖片,總數達到266件(組)。
自古就相識的中國與西亞,地處亞洲大陸東西兩端。從史前時代開始,兩地農牧與手工業的互通,藝術與文化的互鑒,便典藏于史集,融匯于生活。大量史料顯示,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共建絲綢之路的輝煌,帶動了亞歐大陸文明的共同繁榮。
展覽的“東西輝映”單元,通過文獻展示中國與西亞相遇相知的歷史,用文物呈現中華文明起源及其“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基本特質,揭開了文明交流的歷史序幕;“大路相連”單元,分為使者、冶金、玻璃、絲綢、家具、青花瓷六個板塊,呈現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在技術、藝術、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鑒,講述絲綢之路上的中國故事。
展品年代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涵蓋了青銅、金銀、玉石、玻璃、陶瓷、織物、家具、雕塑等門類。其中,河南鄭州雙槐樹遺址出土仰韶文化牙雕家蠶、廣東南越王墓出土西漢銀盒、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刻花藍色玻璃盤、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騎士紋錦、故宮博物院藏商代青銅龍首刀、清乾隆剔紅漆盆玉石葡萄盆景、伊朗國家博物館藏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等精美文物,尤其值得關注。
“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和“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由2017年與故宮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中國農業銀行聯合推廣。“近年來,中國農業銀行先后支持多項文物保護和利用項目,助力開展了多場高水平大展,未來將始終堅定不移地踐行文化強國戰略,持續探索金融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以金融力量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谷澍在展覽開幕式上說。
“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沙特傳奇
“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沙特阿拉伯埃爾奧拉皇家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法國埃爾奧拉發展署提供支持,共展出雕塑、陶器、巖畫、銘文、青銅器、古生物骸骨等230余件珍稀文物,包括50件此前從未對外展示的全新出土文物。作為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璀璨的文化瑰寶,埃爾奧拉考古成果表明,該地區在歷史上是香料之路的重要貿易中心。
埃爾奧拉地區是沙特阿拉伯一處坐落在沙漠環境中的山谷綠洲,7000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留下大量考古遺址,至今仍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其中,最廣為人知的遺址是黑格拉(Hegra),是沙特阿拉伯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景點。該展覽分“從史前時期到青銅時代”“阿拉伯半島北部諸王國”“文字和語言”“現代埃爾奧拉”四個部分,闡釋人類如何改造這里嚴苛的生存環境,又如何受到環境的影響,在此創造出“奇觀”。
展覽為觀眾提供了近距離了解沙特阿拉伯文化的機會,以精彩紛呈的沉浸式觀展體驗,展現埃爾奧拉壯觀的沙漠河谷綠洲景觀、珍稀的考古文物、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和沙特阿拉伯王國分處亞洲大陸的東、西兩端,歷史上正是在東亞、西亞人民的共同推動和參與下,造就了連接亞非歐三洲眾多地區和國家的絲綢之路,并由此促進廣域內的文化交流。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來自伊朗、沙特和中國的三大文物展覽在午門同期展出,離不開中國、伊朗、沙特三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國博物館、考古機構的共同努力,是落實習近平主席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舉措。“故宮博物院愿與國內外博物館及其他機構一道,深入挖掘并展示文物承載的人類文明和當代價值,推動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更大貢獻。”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代,各地區人民梯山航海、歷盡艱險與遠方世界交流,從域外獲取新知識和更多美好物質以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發展強大自我的努力,一直不絕于史,這些交流織就了連接亞非歐東西上萬里、南北千里的通道與網絡,即今天所說的絲綢之路,構成了古代世界的歷史,也成為了解彼此、記載并考古出土資料、增進國與國互信的重要依據。”總策展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表示,本次展覽以中國與西亞地區的交流為關注點,首先基于對中國古代對外交流主要對象的考慮。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和以波斯、阿拉伯為代表的西亞文明,一直是亞洲大地上最燦爛的文明之光,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明和西亞文明如日月同輝,二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不僅讓彼此直接獲益,更輻射并帶動著周邊古代民族和國家的同步發展。
“為什么在中國、印度河流域、西亞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之交的區域內,能夠形成文明中心?我想是因為,這些地區都曾是人群交流、多元文化的薈萃之地。”王光堯說,正如唐代孔穎達在《尚書注疏》中對“文明”一詞的注解,“經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文明是對自我發展的同時能夠帶動周邊族群共同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其影響力之遠、凝聚力之強,正取決于一國文明之開放、包容的恢宏氣度。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