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2日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糧食安全論壇暨2024年熱帶農業科技合作國際學術交流會上,來自中國、老撾、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多哥、尼日利亞等1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家學者、產業代表共聚三亞,共探“一帶一路”糧食安全對策,共享全球糧食安全成果。
1月22日,第二屆“一帶一路”糧食安全論壇暨2024年熱帶農業科技合作國際學術交流會在三亞舉行。
本次論壇以“交流熱帶農業科技、展示農業合作成果;聚焦一帶一路農業、服務世界糧食安全”為主題。中國工程院蓋鈞鎰院士作《中國大豆育種研究進展與創新發展》主旨報告、中國科學院錢前院士作《當代中國水稻育種重要成就與啟示》主旨報告,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楊啟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顧問王韌、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楊成明、哈爾濱中米集團公司執行董事盧新憲,面對面交流糧食全產業鏈及其政策研究和國際合作。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的7位專家學者作專題報告,分析國際前沿形勢,分享育種科研成果。
來自中國等12個國家的代表,一同領讀糧食安全三亞宣言,傳遞發展“一帶一路”農業,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心聲。
“一帶一路”糧食安全三亞宣言。
為發揮南繁科技優勢,更好地運用海南自貿港區位與政策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熱帶農業互利合作與研究。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等8家單位聯合發起設立海南海科國合農業科技創新轉化中心。該中心將立足海南南繁科技優勢,依托海南自貿港區位與政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熱帶農業互利合作研究。
近年來,海南多措并舉推動熱帶農業科技發展。推動“中國(海南)—柬埔寨”熱帶生態農業合作示范區等平臺建設;圍繞亞非拉和南太島國農業生產實際需求,建成境外試驗站和示范基地13個,研發出適宜本土化的品種60多個、實用技術200多項;并向亞非拉美及太平洋地區的20多個國家,成功推廣木薯、香蕉、油棕、沉香等作物的配套技術。
未來,海南將以海南自貿港為樞紐,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領域科技合作交流,在農業資源、技術、資金等多方面開展合作,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
本次大會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三亞市農業農村局主辦,由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承辦。
(來源:南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