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也是生命之路和健康之路。在健康衛生、生物醫藥等“大健康”領域,“一帶一路”全球化合作的價值和優勢正不斷凸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以來,深圳市衛健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衛生健康領域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國際抗疫工作,引進國內外頂尖“名醫”團隊建設“名科”,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動“一帶一路”衛生健康交流合作,為“共建健康絲路,共建健康發展”貢獻深圳力量。
引“名醫”建“名科”
2021年8月,深圳為37位在深工作的港籍醫生頒發正高級職稱證書。香港出生,在英國學習、受訓,成為一名國際認可的腎病科顧問醫生的白明珠,是其中之一。
“我們獲得正高級職稱證書,很多的手術就可以做了,能更好地服務患者。在學科建設等方面,我們將與內地主任醫師享受同等政策待遇,還能在內地申請課題,此舉讓手術授權、醫生培訓等方面更加規范化。”白明珠表示,在深工作的港籍醫生獲得高級職稱證書,對深港兩地未來的科研、教學、醫療等領域交流,起到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為加快實現“不出深圳看大病”,近年來,深圳一方面積極引進國際包括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中醫師,探索“放寬境外醫師到內地執業限制”。另一方面,深圳以提升深圳醫療衛生水平為目標,充分挖掘“柔性引才”的內涵和潛力,采取團隊整合式批量引進國內外頂尖的“三名工程”高層次醫學團隊,建設“名科”,加快實現“不出深圳看大病”。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累計引進高層次醫學團隊421個,其中包含國境外團隊45個。
有“名醫”“名科”,更要有“名院”。深圳采取“所有權和運營權分離”的方式,引進了香港大學、中山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等國內外知名醫學院校、醫院來深合作辦醫,包括深港合作共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及中德合作共建深圳市薩米醫療中心兩個國境外項目,借助合作方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質醫療資源,有效發揮資源整合與共享輻射效應,使得深圳市一批新建醫院得到快速發展。
同時,深圳還積極推進醫療衛生國際化人才培養。2015年起。深圳實施“三名工程”國境外人才研修項目,每年選派約80名以上醫護骨干赴國外知名醫學院、醫療機構進行3個月以上的專業研修。2015年以來,深圳已累計選派520名以上骨干赴國境外研修,其中,2020年至2022年,組織了113名骨干參與國際化線上專業研修。
推動中醫藥加入“一帶一路”“群聊”
中醫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展現出了豐富的多元價值,深圳在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明顯成效。
2019年11月,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人民醫院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哈薩克斯坦15家重點醫院的院長、專家組成的代表團,他們到訪“取經”羅湖醫改,而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等醫院,也紛紛向哈薩克斯坦代表團展示傳統中醫治療項目。
近幾年,深圳市衛健委在疾病防控、人才培養、中醫教學、臨床科研等方面積極探索,深圳中醫藥專家加強與國境外醫療專家交流,奔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中醫技術培訓。據統計,來自阿爾及利亞、贊比亞、埃塞俄比亞、突尼斯、埃及等多個非洲國家和區域組織公共醫療衛生領域學院到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進行交流學習等。這一項項舉措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
深圳市中醫藥學會海外發展部的成立,也促進了深圳中醫藥對外交流。為推進中醫藥國際臨床研究,深圳市中醫院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項目——中醫針灸優勢并重臨床療效評價與應用國際合作項目,與伊朗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國際臨床研究,對抑郁癥、慢性腰痛等中醫針灸方案開展臨床療效評價。
同時,加快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和省示范區試點建設,光明國際中醫藥港探索建立中醫藥“六化”新機制,打造粵港中醫藥產業園,建設市中藥飲片全流程溯源監管服務平臺及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存證固證平臺。
推進衛生健康“一帶一路”交流合作
“共建健康絲路”,深圳以實踐出真知貢獻深圳智慧。
在新冠肺炎期間,深圳積極推動國際抗疫工作,向多個國家和城市分享深圳的抗疫經驗和做法,在全市設立9家涉外定點醫院和14家涉外定點健康服務機構,為在深外籍人員提供優質的醫療救治、心理咨詢等服務。與此同時,深圳積極做好援外醫療隊工作。截至目前,深圳市共組派3批援外醫療隊。
積極推進“深巴”衛生健康交流合作,接受巴布亞新幾內亞(下簡稱“巴新”)莫爾斯比港總醫院5名醫護人員來深培訓。在巴新實施“中國深圳-巴布亞新幾內亞瘧疾防治中心建設暨復方青蒿素清除瘧疾示范項目”,在巴新基里維納島試點開展全民服藥清除瘧疾示范項目,收到了廣東省以及巴新衛生部、米爾恩灣省衛生部門的肯定和認可。
在“中哈”衛生健康交流合作中,哈薩克斯坦衛生部帥阿拉木圖市醫院協會會長及部分醫院院長來深考察訪問,代表哈國衛生部與羅湖醫院集團簽訂了《關于共建中哈遠程醫療交流平臺的框架協議》等協議,羅湖醫院集團以其成熟的放射影像遠程診斷為依托,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造一個兩國醫學專家的全臨床學科學術互動平臺,推動了“中哈”衛生健康交流合作。
(來源: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