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急于在大選臨近之際強調自己的標志性經濟舉措。”美國《華爾街日報》27日報道稱,拜登政府預計將在未來幾周正式宣布向包括英特爾、臺積電在內的半導體大廠提供數十億美元的建廠補貼,以幫助它們建設新工廠。該補貼是拜登于2022年8月簽署的《芯片和科學法》的一部分,但由于條件苛刻、實施效率低下等原因,臺積電、三星電子等接連宣布推遲投產。報道稱,隨著前總統(tǒng)特朗普日前接連在初選中取得勝利,拜登兌現自己標志性的經濟政策變得迫在眉睫。
爭取選票的關鍵
據報道,《芯片和科學法》包括390億美元的制造補貼,覆蓋每個項目總成本的15%,每個晶圓廠最高可獲得 30億美元補貼,此外還有貸款、貸款擔保和稅收抵免。“在事情真正開始升溫之前,顯然存在著為這些大企業(yè)提供資金的壓力。”美國企業(yè)研究所技術與創(chuàng)新高級研究員威廉·萊因哈特表示。
有芯片行業(yè)高管稱,美國政府方面預計將在拜登3月7日發(fā)表國情咨文前就新的補貼發(fā)放公布一些消息,但公告是初步的,隨后還將進行全面調查,達成協(xié)議后,資金將隨著項目進展分階段發(fā)放。
有望獲得補貼的公司包括英特爾,目前該公司在亞利桑那州、俄亥俄州、新墨西哥州和俄勒岡州都有項目,其耗資超過435億美元。另一個公司是臺積電,其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附近正在建設兩座芯片制造廠,總投資達400億美元。而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被視為總統(tǒng)大選和議員競選的主戰(zhàn)場。
此外,韓國三星電子在德州達拉斯附近有一個價值173億美元的項目。美光科技、德州儀器和格羅方德等半導體企業(yè)也是補貼的主要競爭者。
170多家公司申請,只有兩筆小額補貼到賬
“如何實施《芯片和科學法》是對華盛頓執(zhí)行產業(yè)政策能力的早期考驗,而中國、日本和德國在這方面的實踐要多得多。”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安全與技術顧問約翰·維爾維曾研究過在美國建廠的監(jiān)管障礙,他表示,“在臺灣或日本建芯片制造廠,他們的速度比在美國快多了”。這也凸顯出盡管美國政府推出不少產業(yè)補貼政策,但在后期落實中存在著種種問題。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22年兩黨共同通過的《芯片和科學法》推進十分緩慢。目前已有170多家公司提出補貼申請,但只有兩筆小額補貼到賬,而且還是撥給了生產非先進芯片產品的制造商。美國一些立法者和官員甚至擔心,由于許可和其他方面的延誤,通過納稅人補貼的工廠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生產芯片。
2022年12月,拜登曾站在寫著“未來的產品將產自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橫幅前,對著聚集在此的工人、支持者和媒體說:“伙伴們,美國的制造業(yè)回來了。”然而一年多過去了,鳳凰城芯片工廠至今沒有成品上市。臺積電已將生產計劃推遲到2025年,原因是缺乏熟練勞動力。臺積電創(chuàng)始人張忠謀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工廠很難在美國找到足夠的熟練工人,而且成本大大超出了預期。
而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一時間還難以解決。美國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估計,到2030年,美國芯片行業(yè)將面臨6.7萬名人才缺口,其中包括技術人員、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
芯片行業(yè)高管還表示,由于具體實施方案不夠明確,這使得企業(yè)與美國政府的談判變得復雜。一些高管私下抱怨稱,美國商務部迄今為止提供的有效方案還遠遠不夠,他們擔心隨之而來的附加條件,比如未來在中國建設項目是否會存在風險、以及是否需要和美國政府分享超額利潤等。
蘭德公司的半導體專家吉米·古德里奇表示:“芯片行業(yè)是資本密集型行業(yè),因此企業(yè)需要可預測性。只有在政府的鼓勵措施和全球芯片需求量加大的雙重保障下,他們才會做出重大的投資,比如采購設備”。
“拜登經濟學”能成連任“王牌”?
報道稱,盡管拜登推出的《通脹削減法》和《芯片和科學法》受到歡迎,但去年12月的一項民意調查發(fā)現,僅有不到30%的選民對“拜登經濟學”持贊成態(tài)度,超過一半的選民持反對意見。
盡管一些指標顯示美國經濟正在回暖,但拜登已經很難讓美國人相信經濟將會重回正軌。勞動力分析公司 Lightcast的高級經濟學家伊麗莎白·克羅福特最近表示:“你所看到的所有這些亮眼的標題數字,其實與你的經濟現實并不相符,我不知道這些數字代表什么,但人們眼中的現實是另一種模樣。”
而隨著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連續(xù)贏得兩場共和黨初選,其主張的各項經濟政策也引發(fā)各方關注,韓國已經開始盤算特朗普上臺后對韓國經濟的沖擊。“特朗普已經公開表態(tài)將廢除‘拜登經濟學’的核心《通脹削減法》。”據韓聯(lián)社28日報道,該法案規(guī)定為在北美生產的電動汽車提供補貼,這將影響正在美設立合資工廠的多家韓國電池企業(yè)。韓國開發(fā)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宋永寬表示,隨著韓國大規(guī)模投資美國,生產基地也在向美國轉移,這可能會在5到10年內成為韓國經濟的問題。
(來源: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