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監會召開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時提到,“大力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改革試點加快落地,完善投資機構長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
這是自2023年10月底,財政部下發《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稱《通知》)以來,監管部門再次提及“長周期考核”。
拉長考核周期,對投資機構和A股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投資機構而言,拉長考核周期可以提升長期資金對資本市場短期波動的容忍度,推動投資機構以更長的投資視角審視權益市場不同標的的投資價值,最終實現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對資本市場而言,長周期考核有助于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尤其當市場出現資金負向螺旋、情緒悲觀時,長周期考核機制有助于長期資金管理機構平抑市場波動、增強市場穩定性。
近兩年,A股市場波動性有所增加,監管部門頻頻“喊話”中長期資金加大入市力度,投資者也呼吁長期資金入市。在這種背景下,加快完善投資機構長周期考核機制很有必要。
具體而言,監管部門在以下三個維度仍有發力空間:
其一,考核周期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通知》已將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這一考核指標由“當年度指標”調整為“3年周期指標+當年度指標”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周期已較此前大幅度拉長。未來,監管部門仍可以通過鼓勵非國有商業保險公司拉長考核周期,引導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及職業年金的受托管理機構拉長考核周期等方式,降低投資機構短期考核壓力。
其二,資本計量、會計處理方式有優化空間。在現行監管規則下,保險機構投資權益資產要占用較高的資本金,這對償付能力形成壓制。此外,去年以來,上市險企已全部采用新會計準則,新準則放大了權益投資收益率的波動性,且會將“浮虧”體現在利潤表中,尤其在市場大幅波動時期,會給險企管理層帶來巨大壓力,如去年第三季度,在新會計準則下,個別險企出現凈利潤同比下滑99%的罕見現象。因此,適度優化資本計量、會計準則是投資機構實施長周期考核的前提條件之一。
其三,長期資金對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范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受負債端資金屬性限制,一直以來,險資等長期資金對收益的穩定性和風險控制要求較高,通過金融工具對沖相關風險,有助于降低險資采用長周期考核時所面臨的壓力。不過,當前險資等機構可使用的股指期貨、期權等品種較少,難以有效對沖市場波動,與此同時,險資在使用該類工具時也面臨諸多限制。
除監管部門之外,投資機構在推動長周期考核機制方面也有諸多發力點。在制度建設層面,險資、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等可采用薪酬遞延發放、投資經理跟投機制、員工持股計劃等舉措,以推動長周期考核落地;在投研層面,投資機構可強化跨經濟周期的研究,為長周期考核提供理論依據;在投資文化建設層面,可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在投資者教育層面,可持續傳遞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以提升負債端資金的穩定性。
總之,從國內外經驗來看,權益資產的長期收益率普遍要優于債券等固收類資產,這為投資機構拉長權益投資考核周期提供了重要依據。從投資邏輯的角度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未變,這為長周期考核提供了底層邏輯支持。未來,在監管部門和投資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長周期考核機制持續完善值得期待。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