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陜西省咸陽市緊扣“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工作主線,切實把工作對象轉向所有農民、工作任務轉向推進鄉村“五大振興”、工作舉措轉向促進鄉村發展,不斷推動鞏固銜接工作取得新成效。
咸陽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咸陽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高位推動強部署。組織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鞏固銜接領導小組會20余次研究部署工作,全力推進鞏固銜接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鄉村振興市級領導聯系點制度,市四大班子常態化深入聯系縣市、包抓鎮村靠前督導,構建了縱橫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
視頻會議現場(咸陽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健全機制抓推進。健全完善統一高效的鞏固銜接議事協調工作機制,落實例會、碰頭會和定期匯報制度,建立了月調度、季觀摩、半年點評、隨機督導“四項工作機制”和縣級工作動態、幫扶案例評選、示范典型引領、清單化管理、考核結果運用、電話隨機核查“六個載體抓手”,構建了“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推進”的工作體系。
壓實責任促落實。全面厘清壓實各級黨委政府鞏固銜接工作主體責任,黨政主要領導第一責任,市縣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將鞏固銜接任務統一納入各市縣、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目標責任考核范圍,定期調度通報,持續傳導壓力,倒逼責任、政策、工作全面落實。
一年來,咸陽市強舉措、守底線,持之以恒抓成果鞏固。重點圍繞4個脫貧縣、757個脫貧村、13.08萬脫貧戶,扎實開展動態監測幫扶,切實鞏固拓展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任務。
深入開展防返貧監測幫扶。建立了網格化排查、常態化比對、動態化監測、精準化幫扶的應急響應和監測幫扶機制。堅持數據質量“周評估”制度,強化數據分析應用,實行“周統計、月通報、季調度”“周電話抽查”“分片區督導”等工作制度。全市累計納入監測對象2049戶7098人,已消除風險1146戶4010人,其余均已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
足額保障項目資金投入。制定印發了咸陽市銜接資金項目管理《細則》,進一步規范資金分配、項目申報、資金報賬等重點環節。投入財政銜接資金13.48億元,實施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穩崗就業等6類項目1962個,保障了鞏固銜接的“彈藥糧草”。分類管護經營、公益、到戶3類扶貧資產118億元,推動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
群眾在崗位勞作,實現增收(咸陽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狠抓脫貧群眾穩定增收。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大力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全市911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脫貧戶及監測戶51362戶。投放小額信貸1.14萬戶5.03億元,支持脫貧群眾發展增收產業。持續拓展勞務輸出、公益崗位、社區工廠等就業渠道,脫貧群眾就業規模達到22萬人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17948元,增長15.3%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印發了《咸陽市2023年鄉村建設任務清單》,健全完善“專項任務推進”“任務清單管理”“項目庫管理”三項工作機制。安排3300萬元專項資金,保障編制工作順利進行,全市2023年464個編制任務已全部完成。實施30戶以上自然村硬化路建設179公里,建設農村供水工程55處,光纖和移動網絡實現行政村100%全覆蓋。全省鄉村建設現場觀摩培訓班在咸陽市舉辦。
持續改進鄉村治理水平。將“四議兩公開”制度融入“小微權力”事項辦理流程,對黨務、村務、財務及重大事項進行全面監督,確保村務在陽光下運行。組織開展“法律進農村”活動246場次,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1928件,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養省級優秀“法律明白人”50人,市級優秀“法律明白人”100人。
持續凝聚社會幫扶合力。爭取省蘇陜協作資金7400萬元、泰州援助資金1105萬元、社會捐助資金445萬元,實施協作項目57個。協調中國銀行無償投入資金8000萬元,幫銷農副產品3000萬元,落實“防貧保”項目470萬元,惠及“北四縣”60萬群眾。全市943戶企業與742個行政村結對“聯姻”,實施聯農帶農項目1131個,固定資產累計投入51.57億元。
一年來,咸陽市強示范、聚合力,以點帶面抓鄉村振興。立足“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轉變的新形勢新任務,積極對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蹦繕艘?,扎實推動“五大振興”取得新成效。
規模性特色產業在咸陽加速聚集(咸陽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三產”融合推動產業振興。持續強化糧食加工、蘋果、蔬菜、生豬、乳制品、肉牛肉羊、家禽、茯茶等8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條支撐,加快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重大項目建設,全市累計發展“鏈主”企業91家、“鏈隊”企業259家,創建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6個、產業強鎮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全市糧果畜菜茶等產業穩步發展。淳化蘋果、涇陽和乾縣奶山羊成功入圍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廣大群眾的生產經營性收入持續穩定增加。
群眾正在聽專家講解種植技術(咸陽市鄉村振興局供圖)
綜合施策推動人才振興。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行動,有序引導大學生畢業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加大鄉村人才培養力度,開展致富帶頭人培訓40班次,培育致富帶頭人2709人次。落實人才下沉政策,圍繞基層發展關鍵技術難題,分類組建科技、教育、文化等11類專家服務團上百人,下沉一線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切實增強了基層發展動力。
多措并舉推動文化振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遏制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十百千”工程,大力加強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建設,淳化咀頭休閑農業體驗地成功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涇陽鄭國渠旅游風景區、武功蘇武紀念館入選陜西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扎實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全市19個村被中宣部、司法部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動真碰硬推動生態振興。著力打好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治理、廁所革命攻堅等“五大戰役”。累計動用機械10.58萬臺次、發動群眾158.07萬人次,清理農村“三堆六亂”91.96萬處,新改農村戶用衛生廁所3.72萬個,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行政村比例達到95.72%,647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打造了干凈整潔、文明有序、美麗宜居的人居環境。
強基固本推動組織振興。以農村黨組織“整鎮過硬、整縣提升”活動為抓手,全面建立了縣鎮村三級黨組織“567”目標體系,相關做法被《中國組織人事報》《陜西工作交流》等中省媒體刊載。常態化整頓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累計創建市級示范鎮16個,1845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實現全域達標。組織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分11個批次赴浙江大學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輪訓,切實提升了基層干部抓鄉村振興的能力水平。
以點帶面推進示范創建。按照“抓領頭帶中間”工作思路,以4個重點幫扶鎮、30個重點幫扶村、120個示范村為重點,結合鎮村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創新開展“十個一”示范創建行動,科學梳理全市重點幫扶鎮村短板弱項和制約瓶頸,在資金分配、項目安排、政策支持、幫扶力量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補齊產業短板、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的咸陽樣板。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