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著眼人類前途命運和時代發展大勢,為“人類向何處去”這一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提供了中國答案。十年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無到有、積厚成勢、碩果累累,逐漸發展成為覆蓋全球、合作廣泛、影響深遠的世紀性工程,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為全球治理貢獻新方案,為國際合作打造新平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步步落地生根。從新的歷史起點再出發,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更加清晰,積極因素加速集聚,必將以新的發展共識、合作方案和戰略行動推動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十年之功創造非凡成就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經歷十年的布局開拓和深耕細作取得歷史性成就,鑄就了一條通向共同發展的合作之路、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第一,“一帶一路”帶動共建國家經濟發展。“一帶一路”歷經十年實踐,政策溝通更加廣泛深入,在發展戰略、發展規劃、機制平臺、具體項目方面的對接渠道不斷拓寬,有效凝聚了共建國家的發展共識。設施聯通更加通達順暢,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基本架構和“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格局,有效筑牢共建國家發展基礎。貿易暢通更加便捷高效,2013年至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有效彰顯共建國家經貿合作成果。資金融通日益多元高效,多渠道、多層次、國際化的融資模式逐步建立,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充足資金支持。民心相通基礎穩固,廣泛開展文化、旅游、教育、媒體和智庫、民間組織等各領域交流,人文領域合作全面展開,有效夯實共建國家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礎。歷史證明,“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共同發展的“交響樂”,為共建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第二,“一帶一路”引領區域合作走向深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依托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逐步展開區域內國家經濟政策協調和制度機制對接,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全面展開。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截至目前,中國同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功舉辦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及一系列中國與共建國家博覽會、經貿合作論壇,推動“一帶一路”在官方合作機制、半官方合作機制和民間合作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范圍不斷擴大。據統計,中國已與20個共建國家簽署自貿協定,推動中國市場與其他共建國家市場聯通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投資、項目合作更具活力。
第三,“一帶一路”增添世界經濟發展動力。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發展失衡等困境,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發展為導向,打造了世界經濟新的發展環境和增長空間。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建設更加緊密的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跨越不同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有效聯結了世界上各個活躍的、發達的、潛力巨大的經濟圈,堅持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的原則,創建了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提供了“全球南方”動力。共建“一帶一路”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優先方向,不僅拉動了共建國家的經濟增長,而且改善了沿線國家的綜合發展環境,引發全球投資熱潮。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增強了發展中國家解決全球發展失衡的信心。
第四,“一帶一路”推動全球治理不斷完善。治理赤字是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共商共建共享從理念到行動,強調在平等參與、溝通協商、集思廣益基礎上匯集各國在戰略、決策、政策和規則上的發展訴求,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規則標準,推動全球治理規則由世界各國共同制定;強調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基礎上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有效推動“亞投行”、雙邊共同體論壇等新型多邊治理機制建設,成立2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臺,積極打造共建國家在傳統與新興領域全球治理的多邊主義框架;強調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在兼顧各方利益與人民需要的基礎上實現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據統計,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已帶動4000萬人擺脫貧困,到2030年,還將實現共建國家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由少數國家主導、經濟規則由少數國家掌控、發展成果被少數國家享有的局面,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面向未來書寫時代新篇
歷史成就見證過去,鋪設未來。面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大勢,面對世界各國共同現代化的歷史任務,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共同鑄就下一個金色十年。
第一,凝聚發展共識,打造命運與共的發展共同體。面對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需求偏弱、恢復基礎不牢固等突出問題,國際社會必須超越西方中心、本國優先、實力至上等發展邏輯,找到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保持戰略定力,始終把發展置于共建“一帶一路”議程的中心位置,持續擴大互利合作朋友圈,激發共建國家發展潛力,進一步打造團結合作的發展共同體。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向國際社會充分展示共建“一帶一路”十年豐碩成果,彰顯共建“一帶一路”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加強重點區域、重點國家、重點項目之間的政策協調,推動共建國家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科研機構、企業界的代表以及知名專家學者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凝聚優先發展、共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共識。
第二,聚焦發展議題,拓寬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格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必須既有合作模式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創新,打造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合作新格局。持續鞏固合作基本盤,筑牢基礎建設等“硬聯通”平臺、完善規則標準等“軟聯通”平臺、強化人文交流等“心聯通”平臺,統籌推進標志性項目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充分釋放傳統合作潛力,增強共建國家發展信心。穩步拓展新興領域合作,注重數字經濟、可持續能源、教育和健康領域的合作,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持續加強“一帶一路”廉潔建設,為共建國家創造新的發展與合作空間。
第三,對接發展戰略,深化全方位合作伙伴關系。共建“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與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對接。要主動對照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強區域和多邊層面規則標準對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同《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東盟印太展望、非盟《2063年議程》、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歐亞經濟聯盟等協同合作,不斷拓展合作共贏新的增長點。加強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聚焦消除饑餓貧困、促進教育公平、改善環境衛生、促進性別平等、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全方位推動合作,多渠道籌措資金,致力于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發展難題。加強雙邊層面國家發展戰略與市場需求對接,如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國家發展戰略”、土庫曼斯坦“復興絲綢之路”戰略、“新烏茲別克斯坦”2022—2026年發展戰略等中亞五國倡議和發展戰略,深化傳統合作領域與新興領域務實合作和一體化發展,增強共建國家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
第四,捍衛發展權利,開辟各國共同現代化廣闊前景。隨著大國競爭博弈加劇,西方通過“新殖民主義”“債務帝國主義”等話語和“重建更美好世界”“全球基礎設施伙伴關系倡議”等計劃抹黑、唱衰、抵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其實質是要限制、剝奪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正當權利。邁入新階段,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陳舊邏輯,反對陣營對抗、經濟脅迫的霸權做法,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堅決捍衛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不斷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與決策權。在此基礎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將以切實可行的舉措、具體落地的項目助力共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繪就世界各國共同現代化的美好圖景。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