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國人扶老攜幼,趕往各大景區、酒店,重現“人從眾”盛況。人在旅途,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到處排起了長隊,物價也不再“美麗”,令游玩體驗大打折扣。可即便如此,絕大多數人還是會抱著“大過年的”“來都來了”的心理,加之機票、酒店、門票、行程都已經提前預訂好了,仍然為節日溢價埋單,堅持走完行程。
這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經濟學稱其為“沉沒成本”。
日常生活中,沉沒成本影響人們決策的例子隨處可見。當公交車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這時你心里肯定會嘀咕:繼續等吧,不知道車到底啥時候來;不等吧,之前那么久豈不是白等了,萬一下一刻車真的來了呢?還有很多人在健身房辦了卡后,也會咬牙堅持去鍛煉,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在左右著消費者的行為。
連鎖會員制的山姆、Costco(開市客)生意火爆,除了商業模式有獨到之處外,沉沒成本效應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每年幾百元的會員費都交了,消費者總想著多去幾次,尋找價廉物美的商品,想方設法把會員費通過差價給“找補”回來。某些電商平臺的“砍一刀”也是如此,為了免費或低價拿到某樣商品發動身邊人幫著砍價,結果總是“僅差一點點,就可以砍價成功”,讓人覺得這是一只快要到嘴的鴨子,不舍得讓它就這么飛走了。最后贏的其實是商家,以極小的成本,實現了最大化的傳播。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他舉例說,假設你花7美元買了張電影票,看了半小時后,發現看這部電影簡直是場災難,就應立刻起身離開電影院,忽視這7美元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沉沒成本不參與重大決策”,道理都懂,可現實世界中人們很難像經濟學假設的那樣理性。一年一度的假期,全家老少好不容易湊齊了時間,興致勃勃地規劃好了行程,滿心歡喜地奔赴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時,總是很難事事理性。
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家企業也是如此。當一項顛覆性的新技術出現時,那些已經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企業卻不敢輕易轉身,生怕彎拐得猛了會翻車。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狂飆的,也是特斯拉這種過去沒有巨大包袱的外來者。
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能一直糾結過往的付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止損”。當然,誰都不希望有損失。所幸互聯網平臺極大減少了信息壁壘,也減少了人們的決策失誤。
通過閱讀他人評價和打分參考,作出是否觀影、選擇哪個景點和哪家酒店等決定,避免“踩坑”。做好攻略、理性消費,就算假期再人擠人,也會有小而美的驚喜等著你。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