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東大街小學教師帶領學生在線上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數字展廳
智慧博物館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術,提供“人、物、數字空間”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實現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并具有自主學習、迭代提升能力的博物館新業態。
建設智慧博物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不僅關乎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也是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建設過程也面臨著多方面的需求與挑戰。
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從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入手,開展需求分析,組織實施“智慧國博”建設工程,按照“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五條技術路線開展工作,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讓文物活起來”。
全面提升博物館智慧水平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全面提升博物館智慧保護、智慧展示、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水平中實現智慧博物館建設。
透徹感知層面,文物感知完成文物三維高精度建模7100件、文物二維高清影像4.6萬件、28萬張;展廳感知完成展覽采集95個。庫房、設備、空間等均通過部署傳感器、藍牙信標等實現全面感知。數據管理標準體系基本形成,數據資源總量快速增長。
泛在互聯層面,實現館內5G全覆蓋,高速WiFi6無線網絡覆蓋率達95%以上。建成大容量、高可用、彈性擴展的國博私有云承載二十余項業務系統。建成具備藏品數據庫、展覽數據庫、觀眾數據庫的大數據平臺。
智慧融合層面,建成綜合工作平臺,實現館內辦公100多項業務在線流轉。建成核心業務平臺,支撐征集、保管、研究、展覽、傳播、考古等多項核心業務。建成運維保障平臺,提升國博運維保障水平。建成綜合運行平臺,融合博物館運行全量數據,實現智能分析決策和指揮中樞。
自主學習層面,建設中華文物研究數據庫,匯聚文物信息近4萬件,文物圖片6萬多張,為文物研究提供數據支撐。推進文物資源數字化共享,累計公開館藏近80萬件(套)藏品信息。充分保證文物數據安全,累計完成文物數據授權工作6000余件,完成展覽數據支持40余項,授權文物數據超過170TB,文物圖片超過7萬張。推出近百個網上展廳和在線展覽,線上參觀服務走入千家萬戶。啟動館藏文物活化工程,以館藏歷史畫名卷為案例開展沉浸式體驗內容預研及設計。完成推出《盛世歡歌》《俑立千年》兩部文物活化舞臺劇并演出,完成國博數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的設計、開發、發布和宣推工作,數字文化傳播新模式彰顯新效能。
迭代提升層面,提出智慧博物館建設標準體系,編制及發布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6項、團體標準4項。建成館藏資源活化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級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8項、其他項目2項。深入研究智慧博物館業務需求及關鍵技術,提出智慧博物館理論模型1個,為多家博物館提供智慧化建設實踐經驗。基于AR/VR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紅色資源云展覽技術提升與應用項目,入選2021年文化和旅游裝備技術提升優秀案例。基于云端融合的博物館智慧服務體系創新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入選2021年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儲備庫,獲得第四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京津冀區域賽三等獎。館藏資源三維數據后期處理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入選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數字化創新示范優秀案例。打造智慧博物館論壇這一品牌論壇,跨行業、跨專業、跨領域搭建多元化學術交流平臺。
以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
帶動能力提升
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過制定和推廣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提高各國博物館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019年國博成功申報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博物館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項目,項目成功構建了智慧博物館建設“基礎理論—技術方法—設備裝置—平臺應用—標準規范”完整體系,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博物館建設實施的模式和方法。
在此基礎上,202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提出了智慧博物館建設標準體系,總結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系統的、可操作的建設標準體系,并形成了科技報告。
俄羅斯聯邦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國家文物保護局來考察時,中國國家博物館相關專家詳細介紹了智慧博物館建設及相關標準,為對方開展智慧博物館建設提供了許多思路。
同時,國博還牽頭或參與了多項國標、行標、團標的制定與發布。
在關鍵技術領域,參與編制了國家標準《信息技術實時定位系統性能測試方法》,為智慧博物館建設中的定位技術適用性和測試方法等提供標準化依據,完善了工程實施策略。參與編制并發布了國家標準《信息與文獻應急準備和響應》,為博物館制定、實施和評審應急準備計劃提供了標準指導。
在智慧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建設領域,牽頭制定并發布團體標準《智慧博物館建設總體要求》和《智慧博物館評價方法》,為智慧博物館的整體規劃以及具體項目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維提供標準支撐,引導智慧博物館建設工作的標準化、體系化,實現“以評價促建設”,推動智慧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
在文物數據采集及智慧服務領域,牽頭編制《可移動文物三維數字化通用技術要求古代文物》及《博物館智慧服務規范》兩項團體標準,結合目前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提出了適用于文博行業文物三維數字化的通用技術要求,規定了博物館智慧服務體系建設規范的總則、智慧展示傳播等各項服務內容、智慧服務規范流程以及智慧服務質量評判指標,為智慧博物館建設和開展具體業務提供標準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博物館建設總體要求》《智慧博物館評價方法》兩項團標克服無法線下溝通的困境,組織十幾次線上會議,及時跟進最新技術,擺脫了智慧博物館建設領域無標準可參考的境地。
編制過程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先后征集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的修改意見并修訂;標準報批前的技術審查會,也邀請了故宮博物院、國家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多家單位進行評定;標準發布后也通過多種方式同國內多家博物館開展了相關宣傳,為其提供智慧化轉型的決策支撐。
國博在智慧博物館理論及標準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研究基礎,在智慧國博建設工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以理論研究支撐了多項工作決策,以實踐經驗又堅實了理論基礎,實現了“理論+實踐”良好循環與支撐。
未來,根據博物館界實際應用情況和建設需求,國博將聯合多家博物館對標準開展進一步修訂,并申報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等,決心以智慧博物館建設總體要求和評價方法為抓手,推進智慧博物館整體發展,更好地實現對文物的智慧保護、對觀眾的智慧服務和對博物館運維的智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發揮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
參觀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盛世修典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上觀看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 3D 打印復制的
云岡石窟第 6 窟南壁“文殊問疾”屋形龕
推動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機遇和挑戰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不斷致力于通過推動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挑戰和數字化機遇。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主題為“手拉手:我們與你同在”的“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中,遴選5件(套)館藏精品文物數據,綜合運用多種數字虛擬技術、8K拍攝并高清呈現等形式,用動畫特效生動形象地闡釋藏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
通過線上展示,觀眾從多角度、高清觀看文物細節,提升了觀覽體驗,也感受“文化+科技”賦予觀覽體驗的強大力量。文物三維數據采集是智慧國博的重要成果之一,這次活動也得到了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斯洛文尼亞國家博物館和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等博物館大力支持,共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
通過線上會議,中國國家博物館加強國際聯絡,主辦多場學術研討會議、多邊國際會議,設計智慧博物館主題研討單元,進行經驗分享,交流智慧博物館建設的理念、技術和方法,共同探討智慧博物館建設的趨勢和面臨的挑戰,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事業邁上新的臺階。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