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緊扣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勇擔時代使命,奮力追趕超越,加快構建支撐有力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取得顯著實效。2023年全市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 17.93 億元,較上年增長 34.01%;促成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 234 項,簽約金額 4596萬元;延安市技術轉移中心獲評全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優秀單位。
專家與企業面對面
有效破解技術瓶頸
1月25日,延安市博士服務團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相關專家一行六人到甘泉縣道鎮延安紀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專家服務基地開展服務基層科技活動,圍繞區域產業、科技型企業發展,進行技術需求挖掘和科技服務。
在基地現場,延安市博士服務團與相關專家通過實地觀摩,向基地管理人員了解了大棚的基本情況和果樹生長現狀,并與生產一線技工人員面對面交流探討,深入了解了企業生產現狀、面臨的技術瓶頸與發展障礙,協調解決企業當前面臨的技術難題和經營管理問題,有效破解企業發展困境,讓科技服務范圍更廣、惠及群眾更多。
科技研發是解決產業發展瓶頸問題的重要手段。延安制定印發了《延安市博士服務團進企業服務實施方案》,組織延安大學155名博士深入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逐戶開展科技服務,挖掘技術需求267項,解決技術難題40多個,簽訂技術需求合作協議33項825萬元。通過舉辦市校企高價值專利培育大賽,企業進江南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對接科技成果等活動,促成 27 項本土“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針對重點產業鏈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難題,下達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83項,組織市內外高校院所、企業和科研人員協同開展科技攻關,解決技術需求137項,形成省級科技成果49項,獲省科學技術獎6項。爭取省級科技計劃項目73項、資金1815萬元,兩鏈融合重點專項“延安山地蘋果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獲省科技廳立項批準;廳市聯動項目“極薄煤層智能綠色開采”項目取得階段性研發成果。
“政產學研用金”
創新體系逐漸形成
秦創原——“秦”是從秦漢至今,陜西的簡稱,意在要有老秦人那股“擰勁兒”;“創”代表創新、創業、創造和創優,也是陜西人的典型品質;“原”則是要追根溯源,打造創新驅動高原高地,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國。
如今,“秦創原”這個名詞在延安已深入人心。延安市形成了一原多中心、提升兩項服務、夯實三方責任、健全四個體系、建立五項機制的“12345”模式,構建起了延安高新區中心和安塞、延長、黃陵、延安大學分中心“一核四區”協同發展格局,“政產學研用金”創新體系逐漸形成。
上線試運行秦創原(延安)小程序板塊,實現成果、需求、服務即時匹配,完善了全市科技創新監測體系指標可視化系統,動態掌握和統籌全市科技創新資源。秦創原 (延安 ) 創新促進中心轉化科技成果 37 項,新入駐企業和機構 42 家,總量達到 94 家,累計兌現獎補資金 980 萬元。秦創原(延安 ) 創新促進中心成為秦創原總窗口的聯盟成員單位獲“全國版權示范基地”稱號,宜川縣被授予秦創原總窗口地市協同創新基地。
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延安常態化開展各類項目路演對接活動。組織產業園區、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業積極參加進博會、絲博會、農高會以及各類科技創新博覽會等活動,加強對外合作交流。
以各類展會和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為主陣地,先后舉辦“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暨延安能源項目對接會”、三項改革”進延安暨科技成果集中路演、延安市科技創新成果路演及項目簽約會、創新挑戰賽、科普講解大賽等項目路演活動10場次,推介路演項目62個,路演項目落地企業3家。
堅持科技人才引領
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呼景明是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也是延安市的一名科技特派員,他說:“作為科技特派員,我一直工作在食用菌生產的第一線。這幾年每年我都要培訓大量的食用菌生產技術骨干、技術員、生產大戶,每年都要到延安市各個縣區的生產第一線,為農民、為生產戶實實在在地解決一些生產難題。”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萍既瞬抨犖榈牟粩喟l展壯大,為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延安制定印發了《延安市創新人才攀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評選出第一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新星、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等55人(支)。獲批省級科技創新人才計劃8人,省級科技人才達到39人(支)。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136人向基層一線下沉,開展科技服務。全市科技人才智庫入庫科技人才達到642人。從“洼地”到“熱土”,攀登行動持續筑巢引鳳。
舉辦技術經理人培訓會 2 場次,技術經理人數量由20人發展到 158 人,其中 26 人認定為陜西省技術經理人。全市科技人才智庫入庫科技人才 642,入選陜西省中青年科技領軍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青年科新星6人,爭取秦創原引用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 2項。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 136 人下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科技成果轉化是從技術到產業、產品的關鍵環節。制定印發了《延安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八個專項行動”,促成企業與高校院所簽訂科技合作協議234項,簽約金額4596萬元,27項本土“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引進汪應洛院士“煤矸石路基綠色低碳新材料”、牛育華教授“蘋果面膜”、周春松院士“利用二氧化碳及工業廢鹽資源化利用技術”在延安開展試驗示范。全市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7.93億元,較上年增長34.01%,延安市技術轉移中心獲評全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優秀單位。
創新平臺加速集聚
創新主體加快成長
平臺是創新的載體。延安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布局,組建重點實驗室、工程師技術中心、眾創空間、科技試驗示范站等市級科技創新平臺55個。
陜西省能源化工(延安)專業孵化器、秦創原軒轅科技創新中心等9家機構獲批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全市科技創新平臺總數達到513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72個、市級432個。黃陵縣工業園區成功創建省級特色型高新區,黃陵縣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延安大學科技園獲省科技廳和省教育廳批復認定。
延安各縣(市、區)對科技創新工作高度重視,均成立了創新驅動發展領導小組,出臺了科技創新實施意見或方案,市縣區和管委會兌現各類科技創新獎補政策資金 4011.5 萬元,科技創新氛圍越來越好。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延安通過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兌現2022年度2家瞪羚企業、57家高新技術企業、55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獎補資金2792.5萬元,其中兌現民營企業2455萬元,占87.92%。建立科技型企業梯隊培育機制,先后舉辦科技型企業培育工作會議3期,培訓企業300余家,深入各縣區指導梳理科技企業潛在培育名單,制定分類差異化培育服務措施。全年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906家,較去年增長49.26%;招引落地高新技術企業7家,總數達到228家,較去年增長130.30%;獲批陜西省瞪羚企業6家,較去年增長300%。
來源: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