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引擎。近年來,不少地方依托各種類型的產業園區進行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但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的產業園區“多而不強”,出現了產業同質化、發展分散化、畝均效益低、帶動能力弱等現象,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園區不在多,關鍵在精。在土地等資源要素日趨緊張、區域經濟比拼日益激烈的當下,如何有效推動產業園區“瘦身強體”,是各地必須答得快且答得好的重要考題。顯然,過去依賴稅收優惠、土地財政、政府補助等政策紅利形成競爭優勢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惟有從管理體制機制、產業規劃布局、資源要素配置、建設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變革重塑,才能最大程度激活園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發展的質量效益。
管理機構要精干。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是提升園區運轉效率的關鍵。管理機構過于龐雜、職能定位不清晰或者重疊,容易形成各自為政、服務效率低、惡性競爭等現象。機構優,則園區活。地方政府應以“減量化”思維對轄區內園區布局進行“一盤棋”謀劃。撤并整合一些地域相近、功能類似、產業重疊、效益低差的園區,壓減管理機構、優化職能設置,形成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協調聯動格局,讓園區布局更優、運轉更快、效能更高,逐步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產業選擇要精準。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在產業。不同地方在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方面存在差異,各有各的優勢,切勿“貪大求全”搞“撒胡椒面”式的產業布局。只有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找準主導產業著力點,產業強區之路才能行穩致遠。各地要精準明確每個園區的產業定位和主攻方向,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迭代升級“產業發展地圖”,有選擇地進行招商,推動園區圍繞各自的主導產業“各美其美”,形成“美美與共”的發展格局。
資源配置要精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要求。現實中,部分產業園區存量建設用地粗放利用、產出效益低等問題較為突出,“騰籠換鳥”迫在眉睫。只有對土地、能源、財稅、信貸等資源要素實施更加精細化、差別化的配置,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到優質高效的企業和區域上,才能有效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質量,激發和釋放園區產業發展新空間、新動能。
(來源:經濟日報)